選任村幹部不能脫離實際
編輯部:
今年,全國村“兩委”將迎來集中換屆。記者近段時間在基層採訪時聽到,不少鄉鎮幹部和村幹部都很關心一個問題:此輪村“兩委”換屆,對村幹部的年齡和學歷是否會設“硬槓槓”條件?
他們之所以關注這個問題,是因爲上一輪村“兩委”換屆時,一些地方對村幹部候選人設置了“高中以上學歷”“45週歲以下”等條件,並且嚴格執行。但在有的村,這些要求並不符合實際,個別村甚至因爲大量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出現了無人可選的情況。而且“一刀切”的做法也導致一些經驗豐富、能力突出、德高望重的村幹部因不符合條件而退出了村“兩委”班子,對當地產業發展、基層治理、鄉村建設等工作產生不利影響。
不可否認的是,隨着時代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對人才的需求已不同於往日,有一定學歷基礎的年輕村幹部相對更具優勢,全國各地也已經涌現出一批優秀的“80後”“90後”村幹部。在產業發展方面,年輕人更容易學習掌握新技術、新理念,在現代農業、農村電商、農文旅融合等新業態上可以更快地融入角色發揮作用。在鄉村治理方面,年輕人會更多地運用數字技術和新興社交平臺,提高基層管理效能,其充沛的精力也有助於更好地承擔繁重的工作任務。
但是,基層工作往往是“上頭千條線,下頭一根針”。村幹部面對的工作狀況更加複雜,村裡的很多事需要“按村裡的方式”辦,知識結構和年齡優勢固然重要,但個人經驗積累也不容忽視。如果脫離實際,機械地執行“一刀切”條件,特別是對村裡的“一把手”設置苛刻的任職“門檻”,讓處事能力和工作經驗不足的年輕人過早地“挑大樑”,不僅會影響其成長,也會造成現有的優秀村幹部流失。在基層工作實際中,年輕人儘管有生力軍的優勢,但未必都掌握新技能、具備新素質;“老支書”雖然年齡大,但也有“家有一老”的用武之地,而且很多五六十歲的村幹部也並非完全不適應新形勢,反而能將自身經驗與新的發展條件很好地結合。
從推動村幹部年輕化的出發點看,不能單純追求年齡指標,而應通過優化隊伍結構,實現村幹部整體能力提升,從而解決傳統治理中的短板,提升基層治理水平,推動農村與時代更好接軌。上一輪村“兩委”換屆中,儘管有個別地方搞“一刀切”,但更多的是從村“兩委”班子整體年齡結構考量,來解決年齡斷層、梯隊斷檔、觀念固化等問題。比如,不對村幹部具體崗位設置“門檻”,但提出村“兩委”班子的平均年齡標準。這種“組隊”方式,更有利於傳幫帶和老中青結合,既考慮到了現實情況,不會因爲換屆導致村級組織出現大的波動,也爲長遠打算,將一些新生力量培養爲後備骨幹。
無論年齡標準還是學歷要求,歸根到底都是爲村裡的發展考慮。因此,選任村幹部、優化年齡結構,既要放眼長遠也不能脫離實際,對年輕村幹部既要加快培養也不能操之過急。不管是新干部還是“老支書”,只要能幹事、會幹事、幹成事,不妨少點“一刀切”的條條框框。唯年齡、唯學歷,不如唯德、唯才、唯實。
記者陳發明於蘭州
2025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