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脫離真實消費場景!權威專家呼籲消費信貸要增強可持續性

今年以來,宏觀政策更加註重提振消費,金融機構也加大了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力度。除了創新消費貸產品外,額度提高、延長期限的銀行也增多,有的銀行消費貸利率甚至降得比企業貸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還要低。

當前我國宏觀調控思路更加註重促消費,國家多次強調“擴大內需”,鼓勵消費信貸發展,促進經濟增長,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陸續出臺實施。

權威專家對第一財經表示,近年來金融支持有效消費需求的力度不斷加大,我國金融支持消費力度已經不低。根本上還要發揮政策合力提振消費,發展消費金融根本上是要提振消費內需。對於金融機構而言,應積極支持促消費,但要有真實需求支撐,銀行保持合理的淨息差和利潤空間;對於金融消費者而言,要根據自身財務狀況理性消費,適度借貸。

金融支持有效消費需求力度不斷加大

在金融監管總局、央行密集發文明確要求金融機構拓寬消費貸年限、提高消費貸額度後,近期多家銀行密集跟進政策舉措,推出相應消費貸產品,其中,部分產品貸款額度由20萬元提升至30萬元、線下提款最高可達50萬元,貸款期限最長達到7年。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認爲,這對銀行經營將產生多方面的影響,既有機遇也有挑戰。通知鼓勵銀行加大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力度,並支持新興消費場景(如數字、綠色、智能消費)的金融需求,將爲銀行帶來更多業務機會,銀行可通過創新產品和服務拓展市場,提升收入來源。

但需注意的是,消費貸“鬆綁”背後暗藏諸多風險。比如,從價格來看,近一段時間,銀行在消費貸領域競爭激烈,許多銀行都在拼價格、搶份額,個別銀行消費貸利率已低至2.58%。

一位權威專家對第一財經表示,銀行發展消費貸業務要基於有效消費需求,也要考慮客戶還款能力,不宜在利率上過度內卷。金融機構應積極支持促消費,但要有真實需求支撐,銀行保持合理的淨息差和利潤空間,居民保持合理的槓桿水平,金融支持消費才能持續發展,取得更多實效。

該專家認爲,銀行脫離真實消費場景拓展消費貸業務可能累積風險,一些客戶獲得低價消費貸後可能違規改變用途,甚至“以貸養貸”,前些年就出現過消費貸違規流向樓市、股市的現象,要避免通過價格戰搶奪存量客戶。

從消費貸的價格來看,近年來,隨着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不斷加大,我國貸款利率已有明顯下降,消費貸款利率也隨之下行,今年以來降幅更爲明顯。

業內專家表示,即便從國際比較看,我國消費貸利率也處於較低水平。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數據顯示,美國目前消費貸款利率達到了12%左右,遠高於我國。

曾剛預計,消費貸利率後續有進一步下降的可能,但空間有限。一方面,目前部分銀行利率已降至2.58%或2.68%,接近成本底線,未來大幅下調可能性較小。另一方面,隨着經濟企穩向好,貨幣政策趨於穩健,市場利率中樞基本穩定,也限制了利率進一步下降的可能。

權威專家強調,要增強消費信貸的可持續性。對於個人來說,過度負債不僅可能導致徵信記錄受損,還可能因信用評級下降被迫轉向高息貸款維持,最終陷入以貸還貸的惡性循環。對於金融機構來說,個人過度負債也會造成不良上升,影響金融資產質量和經營可持續性。因此,建議金融機構根據客戶需求和風險特徵進行產品創新和差異化定價,幫助有消費意願、有還款能力的客戶提升消費品質。加強金融知識宣傳,明確提示借貸風險,引導消費者根據自身財務狀況適度借貸。

發展消費金融根本上是要提振消費內需

從消費貸規模來看,我國金融支持消費力度已經不低。2024末,我國不含住房貸款的個人消費貸餘額已達21萬億元。

對此,市場專家指出,我國不含房貸的消費貸款餘額已超過美國的1.9萬億美元,但美國經濟結構中居民消費比重遠高於我國,且融資模式更爲多元化,不完全依賴貸款。相對而言,我國消費貸對居民消費的支持力度是比較強的。

消費貸覆蓋面也明顯提升。近年來,我國消費金融的服務主體和產品類型進一步豐富,除傳統銀行信用卡和各類消費貸以外,汽車金融公司的車貸、消費金融公司的大額消費貸,以及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現金貸等也很普及。

權威專家表示,發展消費金融根本上需要擴大有效消費需求,金融機構應找準支持消費的着力點,可以圍繞重點場景、重點戰略、重點人羣發力,實現消費貸款增量擴面、提質增效,提升消費信貸可持續性。

首先,聚焦重點場景做好信貸支持。深度整合信貸服務與消費場景,重點圍繞以舊換新、智能產品、冰雪運動等新消費場景,研究推出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

其次,聚焦國家戰略導向做好信貸支持。推動消費信貸與綠色轉型、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等戰略融合,充分挖掘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家電下鄉、高科技研發等消費新增長點,釋放消費潛力。

另外,聚焦重點羣體做好信貸支持。持續優化高校畢業生、新市民、自由職業者等羣體的金融服務,爲更多消費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消費支付體驗。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鵬飛認爲,擴大內需的一個重要領域是擴大消費,銀行發力消費貸不僅是業務發展的需要,也是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需要,因此,2025年消費貸仍然是銀行重點發力的業務。但在此過程中,銀行需要做好客戶的准入工作,滿足客戶合理的消費信貸需求,同時要維護好良好的市場秩序,做好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