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貸與房貸利率“倒掛” 專家:消費貸利率過低或引發新風險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漫遊 上海、北京報道

在促消費、擴內需的政策背景下,銀行正通過降低利率、提高額度等方式加碼消費金融業務。目前,部分銀行推出的消費貸利率已低至2.5%,與當前平均3.3%的房貸利率形成顯著利差。

值得關注的是,這一利差也引發市場對套利行爲的擔憂——部分投資者通過消費貸置換房貸,或違規將資金挪用於房地產市場。多位專家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儘管套利空間理論上存在,但實際操作中面臨多重限制,消費者與銀行均需嚴守合規底線。

消費貸與房貸利率“倒掛”

今年以來,消費貸利率持續走低。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監測的數據顯示,2025年2月,全國性銀行線上消費貸平均最低可執行利率爲2.91%,環比下降7BP,同比下降28BP。目前大部分銀行的消費貸利率都已經低於3%,個別銀行的消費貸利率甚至下探至2.5%左右。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爲,當前,受存款利率降低等因素影響,銀行資金成本有所下降,降低個人消費貸款利率具有一定基礎。同時,部分銀行爲了擴大市場份額,希望通過較低利率吸引更多客戶,這是一種“薄利多銷”的促銷行爲。

相比之下,當前首套房貸平均利率約爲3.3%,二套房利率則普遍在3.8%以上。兩者之間的利差,使得“消費貸置換房貸”的操作看似有利可圖。

面對消費貸與房貸存在顯著利差,博通分析金融行業資深研究員王蓬博告訴記者:“從理論上講,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間,但實際操作中面臨諸多限制。因爲消費貸資金明確禁止流入樓市,一旦被查出用於還房貸,銀行可能會要求提前全額償還貸款,而且消費貸期限較短,而房貸期限較長。”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指出,今年這種現象已大幅減少,原因在於房貸利率近幾年持續下降,相關套利空間被壓縮,市場上類似操作的消息也明顯減少。“從風險角度看,兩類貸款均有嚴格的資金流向監管規則。消費貸若違規與房貸捆綁使用,本身就違反商業銀行信貸管理規定,本質上屬於虛假貸款或騙貸行爲,可能引發嚴重後果。”

董希淼亦指出,部分銀行推出超低利率的消費貸款,通常針對優質客戶羣體,對客戶職業、收入等有較高要求,因此不具有普遍性,風險總體可控。

銀行需加強貸款用途管控

“個人消費貸款利率過低,可能產生一些負面作用。”董希淼分析,一是可能讓消費者產生“利率幻覺”,不顧個人實際盲目申請,從而加重個人債務負擔;二是消費貸款可能被套用、挪用,從而導致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理財市場。對消費者而言,申請消費貸款要到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正規金融機構辦理,切不可因爲利率較低就隨意申請,申請消費貸款要基於個人和家庭的消費需求,應量力而行、合理適度,將個人債務負擔控制在合理水平之內。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銀行應摒棄規模情結和速度情結,不追求簡單的規模增長和市場份額,而應將貸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增強商業可持續性。

嚴躍進提示道,部分貸款機構在推銷消費貸時存在誘導傾向。他們雖不直接鼓勵資金挪用,但會以“低息”“弱化用途監管”等話術暗示操作可能性。這種盲目推銷間接助長了消費貸違規流入樓市的現象。“對投資者或購房者而言,需清醒認識到沒有免費的午餐。消費貸表面利率雖低,但實際可能疊加手續費、期限錯配等隱性成本,綜合計算後性價比未必優於房貸,甚至可能因違規使用導致信用污點。一旦被查出資金違規流向房地產,後續申請房貸時將面臨更嚴格審查,最終得不償失。”

消費貸利率下降,額度提高,銀行如何加強貸款用途管控?王蓬博認爲,銀行可以利用大數據和金融科技手段,對貸款資金流向進行實時監測,及時發現和阻止資金違規挪用行爲,也可以加強對違規行爲的處罰力度。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