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貸上熱搜,利率再破下限

最近相信大家都知道了,消費貸重新登上了舞熱搜了,因爲最近消費補貼已經發的非常火熱了,大到大家買的汽車,小到家裡的一個傢俬家電,都給大家真金白銀的錢了,可以說現在爲了刺激大家消費國家確實是用心了,我自己也買了不少的智能家電,可以說還是非常香的,而個人消費貸的額度和期限又再次給出紅利了,消費貸款金額上限從過去的30萬元提高至50萬元,個人互聯網消費貸,從20萬元提高至30萬元,此外,貸款期限也從過去的5年延長至7年,並且消費貸的利率現在已經有銀行最低降到了2.49%了。

可能很多人不清楚這意味着什麼,因爲全國平均房貸利率還是超過了3字頭的,而存量房利率不少業主還是在3.3%,而公積金是2.85%的水平,都是比現在消費貸的利率都要高的,而消費貸下調了這麼大的尺度,其實也就意味着普通人會有更多的能力去借到錢進行消費,而且年限拉長之後每個月的壓力也會小一些,很明顯就是要鼓勵大家積極去消費買買買了,但是能不能獲得額度其實還是跟自身的收入有比較大的關聯的,比如失業人羣,基本很難獲得銀行的消費貸的授信,而體制內、國央企的人羣,因爲公積金基數高,往往是可以獲得頂格的授信額度的,可以說這次的信用貸利率和期限的大放水更有利的還是本身信用力就比較強的人羣。

而消費貸銀行是不允許流入到股市和樓市的,但是房貸之前是5.88%的高利率時候,很多人就想着要把消費貸或者經營貸去置換掉房貸了,當然那時候用經營貸置換的人羣都後悔了,雖然後續LPR是持續下降了,但是很多人的經營貸利率還是在4字頭以上,所以這羣人現在有很大的動力要去提前還貸或者置換自身的貸款,因爲只要利率差足夠大的時候,肯定會有很多人有這種想法的,特別是存量房貸利率沒有調整之前,提前還貸潮也是一波接一波的來,現在連續降了幾次後,才把這波還貸潮有所緩解了。

所以現在還是不建議普通人去超範圍能力的去借這種消費貸去消費,就像以前蘋果手機出來,還有人去賣腎買手機,這種操作只能說不理智的,對消費貸來說也是一樣,有多大能力買多大範圍的東西,因爲透支自身的收入,甚至後續還要拆東牆補西牆的去還的話還是非常不理智的,而對於有置換貸款利率需求的人,估計還是會鋌而走險的去操作的。

而銀行其實也是心知肚明的,只要你不是逾期或者明顯補不上窟窿了,銀行也基本不會得罪這些貸款的金主們,現在大家都不怎麼買房了,利息的收入從消費貸身上能彌補的話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了,而現在大家因爲收入下降了一些後,消費慾望也是出現下降了,國家希望去刺激大家的消費慾望,包括買各種小東西以及大宗商品方面,而從信用卡方面可以看到,去年末信用卡的髮卡量只有7.2億張了,比2022年是少了8000萬張,可以看出大家都不願意太多超額去消費了。

而從銀行角度來看,現在這樣做也是無奈之舉,因爲銀行必須要產生利潤啊,不然閒置的錢一直在保險櫃空轉放不出去也不是個辦法,而今年經濟GDP目標依然是5%,三駕馬車中投資和消費是能夠自己把控的,所以必須要在這兩塊發力更大,而《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中已經明確了要大力去提振消費,擴大內需,所以銀行就趁熱打鐵把信用貸給立刻鬆綁了,而這其實也意味着後續房貸的利率還有繼續下降的空間。

因爲公積金過往是普通人能借到所有貸款中利率最便宜的一種了,但是現在已經不是了,所以接下來公積金繼續下調的空間大家可以想象的到了,而今年前兩個月,居民累計新增貸款只有547億元,同比下降86%,其中很大一部分降幅都是來自於居民短期貸款,也就是說現在銀行只能繼續依託信用貸去賺錢了,所以,可以看成是變相給大家降息了,貨幣寬鬆的環境已經給大家營造出來了,大家一定要對經濟恢復有信心了,繼續期待收入的上揚,樓市企穩也是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