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莫茲婷/孩子不是籌碼──離異父母如何安頓孩子的心

孩子不是籌碼──離異父母如何安頓孩子的心。圖/陳佳蕙

當婚姻走到盡頭,孩子的心緒,大人真的懂嗎?當父母關係緊張對立,甚至將衝突延伸到對孩子的控制與操弄,孩子不只要面對家庭結構的劇烈變動,還可能被迫捲入名爲「忠誠」的拉鋸戰。

前文作者的孩子被父親詢問想跟誰,似乎被迫在兩個最愛的人之間做出選擇,這種「選擇」,本身就是一種傷害。本文將從五個面向出發,談談父母離婚後如何以成熟的方式關愛、陪伴孩子,不讓其成爲大人戰場上的犧牲者,而是能被雙方好好愛着的孩子。

1.讓孩子知道「這不是你的錯」:

當家庭出現重大變動,孩子常會誤以爲是自己哪裡做錯了導致父母分開,這在年紀較小、認知尚未成熟的孩子身上尤其常見;因此父母需要清楚而溫柔地傳達「這是大人之間的決定,和你無關」、「不管大人住在一起還是分開,你永遠是我們最愛的孩子」,這樣的說法能爲孩子築起一道安全的情感防線,讓他在關係動盪中免於自責與焦慮的風暴。

2.別讓孩子成爲「夾心餅乾」:

有些父母在離婚後,無意間陷入「誰比較好」的競爭:誰比較有能力?誰更受到孩子喜歡?誰纔是稱職的家長?但其實,孩子既不想比較,也不想當裁判。當父母要求孩子選邊站,孩子往往會陷入強烈的忠誠衝突,選誰都像在背叛另一方,久而久之便可能出現罪惡感、自我壓抑與情緒困擾。

另外,有的父母會讓孩子成爲「傳聲筒」或「小間諜」,好比「跟你爸說下個月的錢記得匯」或「你媽最近是不是又跟誰見面」,將孩子捲入大人的情緒戰場。

事實上,孩子需要的是父母雙方共同的存在與肯定,並有能自由呼吸、不被情緒操弄的空間。當父母能一致傳遞這樣的訊息:「你可以同時愛我們兩個,我們也都會一直愛你」,孩子的內心纔可能獲得真正的安穩。

3.守住「不說對方壞話」的界線:

對孩子而言,父母是內心最重要的依附支柱。當父母不斷貶低對方,孩子往往會感到撕裂與矛盾,因爲他既愛這個被批評的對象,卻又無法反駁。爲了忠誠,他可能會壓抑自己對被批評一方的愛,並在心中產生糾結,這樣的歷程會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層且難以調適的創傷。

因此,當大人選擇不在孩子面前講對方壞話,是在守護孩子內在那份完整的自我認同。大人的傷口,應交給能理解的大人來陪伴處理,而非讓孩子成爲情緒出口或垃圾桶。

4.用「合作式的親職」取代敵對與切割:

離婚不等同親職角色的終止,即使不再是伴侶,父母依然是孩子生命中無可取代的存在。所謂的「合作式的親職」,指的是父母即便分開,仍能以成熟、尊重的態度共同承擔教養責任,並維持基本的溝通與一致性。例如一起參與孩子的畢業典禮、協調課業與生活安排,或至少在大方向上有共同的教養價值。

這需要父母放下怨懟,將焦點從自身傷痛轉向孩子的需要。即使感情破裂,也能爲了孩子保留一份基本的尊重與合作。

5.父母的修復,是送給孩子最深的禮物:

當父母能逐步療愈自己,孩子便能在更安定的情緒氛圍中成長。別忘了,孩子的感受極爲敏銳,即使表面沉默,也能察覺大人的張力與情緒暗流。因此,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學會放手與和解,是給孩子最大的保護與祝福。

讓孩子不必被迫「選邊站」,是一種成熟的父母愛。讓孩子知道,即便爸媽分開了,他依然是被完整愛着的。

好好長大的孩子,無須在忠誠與背叛間徘徊,只需要安心地做自己──一個值得被好好愛的孩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