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白明:制度適配性改革是當前吸引外資的關鍵

3月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時向外資企業發出共享機遇、共同發展的真誠邀約。他強調,中國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利用外資的政策沒有變也不會變。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已經對深化外商投資做出具體部署。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今年2月,《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對外發布;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外國投資者擴大再投資”“切實保障外資企業在要素獲取、資質許可、標準制定、政府採購等方面的國民待遇”“讓外資企業更好發展”。

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白明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表示,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絕非僅僅停留在邊境開放層面,而是要實現國內體制機制的全面開放,在這一過程中,制度適配性改革成爲關鍵變量。

“早期招商引資主要依託政策優惠,而當前已轉向構建全週期服務生態。”白明說,一方面,國際營商環境競爭加劇倒逼服務標準升級,另一方面,外資企業對制度適配性的需求,客觀上推動國內相關領域體制機制改革深化。

“外資企業對國際規則銜接的需求,促使國內在負面清單管理、知識產權保護、跨境數據流動等領域加速與國際高標準對接,這種改革深化既提升了外資服務效能,也推動了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形成‘引資-改革-升級’的良性循環。”白明說。

他還指出,面對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發動的全球關稅戰,我們需要繼續堅持開放合作的原則,同時積極應對挑戰,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打出一套反制的“組合拳”,從而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保持穩健的發展態勢。

白明還說,與美國構築的貿易壁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正堅定不移地推進更加開放的進口擴大戰略。鑑於此,未來涌入中國市場的國外產品數量有望迎來快速增長,這既爲中國消費者帶來了更多選擇,也爲全球各國提供了更多合作與發展機遇。

此外,就穩外貿來說,白明表示,我國應進一步強化市場多元化戰略,更加重視電子商務等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同時,通過加強海外倉的建設與運營,有效拓展我國貿易的輻射範圍,更好地融入當地營銷體系,進而增強我國外貿的競爭力。

以下是界面新聞整理的採訪實錄

界面新聞: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今年以來,中國以實際行動在拓展開放的廣度和深度。1月,五部門聯合發文進一步推動自貿區在金融領域的制度型開放,2月,《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對外發布,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外國投資者擴大再投資”、“切實保障外資企業在要素獲取、資質許可、標準制定、政府採購等方面的國民待遇”、“讓外資企業更好發展”。在你看來,繼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吸引外資,還需要做什麼?

白明: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首先需從邊境開放逐步拓展至邊境後開放。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絕非僅僅停留在邊境開放層面,而是要實現國內體制機制的全面開放,其關鍵在於構建如自由貿易區等高水平開放的載體。一系列自由貿易區的成立、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簽署與實施,以及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實現了邊境開放、國內體制機制開放與對外開放的同步推進與協同發力。

吸引外資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可或缺的力量、爲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了重要支撐。近年來,我國外資服務體系呈現動態優化特徵:早期招商引資主要依託政策優惠,而當前已轉向構建全週期服務生態。一方面,國際營商環境競爭加劇倒逼服務標準升級;另一方面,外資企業對制度適配性的需求,客觀上推動國內相關領域體制機制改革深化。

服務內涵也呈現多維度拓展:前期投資便利化方面,建立標準化註冊流程與一站式政務平臺;運營保障層面,完善企業訴求響應機制和跨部門協調機制;後續發展支持上,通過再投資鼓勵政策、利潤匯出便利化等措施增強投資粘性。這種服務鏈條已超越傳統硬件設施優勢——我國各類開發區的“七通一平”建設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當前更着重構建包括政策透明度、法治保障、要素流動便利在內的軟環境生態系統。

(編者注:“七通一平”是指基本建設中前期工作的道路通、給水通、電通、排水通、熱力通、電信通、燃氣通及土地平整等的基礎建設。)

在此過程中,制度型開放與制度型改革形成深度互動,推動對外開放向更高層次躍升。制度適配性改革成爲關鍵變量。外資企業對國際規則銜接的需求,促使國內在負面清單管理、知識產權保護、跨境數據流動等領域加速與國際高標準對接,這種改革深化既提升了外資服務效能,也推動了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形成“引資-改革-升級”的良性循環。

界面新聞:新時期,地方政府在吸引外資方面要做出哪些改變?

白明:過去,招商引資主要是提供各種優惠條件。但現在,規範變得更爲重要,競爭的重點不再僅僅是優惠條件,而是服務以及外資企業的承載能力,包括其載體和產業鏈。每個地方的產業發展方向各不相同,因此,在本地的發展過程中,這種發展會爲外資企業帶來機遇。外資企業也會密切關注一個地方的重點發展領域。

對於地方政府而言,需要明確自身的發展定位和支持方向。國家對該地方的定位是什麼,只有將地方的發展重點與外資的長處相結合,才能產生投資機會。不能僅僅爲了招商引資就盲目答應外資的所有要求。

過去可能存在爲了爭取項目而輕率承諾的情況,但這樣做既對自己不負責,也對外商不負責。現在,應該將地方的發展重點與外資的強項結合起來,這樣成功率纔會更高。

界面新聞:《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特別強調了確保不同所有制企業在中國境內生產的產品平等參與政府採購活動,如何監督落實?

白明:外商非常關心的是能否得到一視同仁的待遇,即國民待遇。國民待遇體現在多個方面,不僅包括市場準入,還包括准入後的經營權限,這在一些重大項目的招標中尤爲重要。我們需要明確的是,是否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而非僅對國有企業開放,而限制外資企業。

當前,我們的開放水平已經達到新的高度,實行的是制度型開放,其核心就是一視同仁。這種開放水平是實實在在的,有明確的政策文件作爲支撐。

現在,我們已經在穩步執行相關方案,多次強調允許外資平等參與國內市場的招標活動,切實保障內資和外資企業在華生產的產品平等參與政府採購。然而,各地方的落實情況還需進一步觀察。例如,過去有聽說政府部門採購不允許外商參與的情況,但後來江蘇等地已經放寬了政府部門採購的範圍。我們需要確保各地方都能切實落實相關政策,爲外資企業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

界面新聞:“制度型開放”是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開放的新表述。時至今日,我們在制度型開放上取得了哪些成績?哪些方面做得不夠,需要進一步完善?

白明:制度型開放體現在體制機制、標準以及管理規範等多個方面。在推進制度型開放的過程中,總會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爲體制機制改革是一個龐大的課題。中國各地本身存在差異,因此,要儘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如果國內市場都不能實現統一,存在相互隔離的情況,那麼我們又如何能保證外資能夠公平地進入市場呢?

制度型開放也包括我們的體制機制是否對外資友好。這種制度倒逼我們,儘管外資企業進入市場後享受一視同仁的待遇,但我們的本土企業可能並未享受到同樣高的服務水平,所以外資企業的到來,帶着他們在國際上享受的高水平服務標準,這反過來也促使我們提升對外資的服務水平。

界面新聞:對於特朗普發動的全球關稅戰,我們應該怎麼做?

白明:客觀來說,近年來我們面臨了來自美國的巨大關稅壓力。特朗普政府第一任期時,就對中國商品實施了平均稅率較高的關稅措施。到了拜登時期,又對18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了關稅。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兩次對中國商品加徵了10%的關稅,這次又加徵了34%的“對等關稅”。

目前,美國對中國的整體關稅水平,在考慮到各種因素後,已經相當高,甚至在某些方面高於美國在中國遭遇的關稅壁壘。

“對等關稅”對中國會有影響,但是影響並不是很大,然而,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可以忽視這種影響。爲應對這一局勢,我們採取了多種措施。一是通過談判和對話與美國進行溝通,如中美雙方官員的通話。二是向WTO投訴,尋求多邊貿易體系的支持。同時,我們也進行了必要的反制,包括選擇一些重點商品進行反制,並考慮擴大反制的範圍。此外,對於那些對中國有傷害的企業,我們也採取了限制或禁止的措施。

相較之下,那些前期未被加徵關稅的國家,如日本、韓國及歐盟等,可能面臨更爲顯著的影響。具體數據顯示,美國計劃對歐盟各國分別實施20%的報復性關稅,對日本進口商品加徵24%的關稅,對韓國進口商品則加徵25%的關稅。在此背景下,衆多國家正着手製定或調整其“市場多元化”戰略,而中國無疑成爲了這些國家實施該戰略時的首要目標市場。

與美國構築的貿易壁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正堅定不移地推進更加開放的進口擴大戰略。自2018年起,中國每年均在上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爲全球各國商家提供了進入中國市場的寶貴機遇。相較於美國,中國市場當前展現出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更少的貿易壁壘。鑑於此,未來涌入中國市場的國外產品數量有望迎來快速增長。

不容置疑的是,美國若對全球範圍加徵“對等關稅”,其進口規模或將顯著縮減,而中國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則將爲全球各國帶來更多合作與發展機遇。因此,在此不妨大膽設想,若特朗普政府未能及時調整其貿易政策,中國有可能超越美國,成爲全球最大的進口國。

當然,面對全球各國對中國市場的出口熱情,我們需保持清醒頭腦。中國擴大進口的戰略堅定不移,但發展進口貿易不僅要追求規模擴張,更要注重品質提升。一方面,我們要量力而行,確保擴大進口不會對國際收支平衡造成衝擊;另一方面,進口作爲一項經濟支出,需審慎選擇產品與貿易伙伴,確保資金的有效利用。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繼續堅持開放合作的原則,同時積極應對挑戰,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形成一個反制的組合拳,從而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保持穩健的發展態勢。

界面新聞:面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在穩外貿方面,我們可以做什麼?

白明:前面說過,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需從邊境開放逐步拓展至邊境後開放。在此過程中,應積極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而培育新優勢需夯實外貿發展的產業基礎。通過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新產業,形成不同時期的拳頭產品,進而增強我國外貿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今年的穩外貿措施着重培育我國的外貿競爭力,同時,針對一些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我國進一步強調市場多元化,更加重視電子商務等新模式、新業態,並通過海外倉擴大我們貿易的輻射半徑,對接當地營銷體系,增強我國外貿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