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新春第一會”,釋放了哪些信號?
早春二月,萬物競發!
2月5日是乙巳蛇年首個工作日,株洲召開打造“三個高地”講評暨2025年“創新成果轉化年”“項目攻堅提質年”“對外開放提效年”活動動員大會。
在開工伊始吹響“集結號”,催人奮進的緊迫感不言而喻。當全國各地在拼經濟、搶開局、促發展的主題裡起筆,株洲又該如何擂響戰鼓,描繪發展新圖景?
“C位”的邏輯
“株洲的領導真正懂產業、愛企業、會招商。”在當天的“第一會”上,果子熟了創始人周燦登臺發言,介紹項目建設典型經驗。
果子熟了是重大項目攻堅的典型。作爲新銳飲料品牌,果子熟了連續4年在多個細分領域打造爆款。去年12月26日,該公司首個全國自建工廠在株洲建成投產,從正式動工到投產只花了4個多月。速度之快,讓周燦非常驚訝,她連說了“四個沒想到”。
典型案例,是株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旨在通過創建一批標杆項目,樹立一批工作典型,推介一批可推廣、可複製、可借鑑的成功經驗,發揮引領示範作用,帶動更多“株洲樣板”“株洲成就”。
當天,共發佈了11個典型案例,其中,6個政府案例,主題是“服務企業、服務項目”;4個企業案例中,另3個分別是中車時代電驅、科而諾新材料和貴派電器,也主要是談項目建設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當天,還有50多位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創新平臺、開放平臺負責人受邀參會,在C位就座。
眼下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撲面而來,科技創新、產業升級面臨新的關隘。株洲要如何“闖”“創”“幹”,凝聚起百業競發、萬木爭春的強大合力?
答案很清晰,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落腳點就在製造業、在企業。
項目是產業發展的基石,抓製造業、抓企業,離不開項目的支撐。今年,株洲市將“重大項目攻堅年”升級爲“項目攻堅提質年”,全力以赴衝刺“1235”攻堅目標,努力爲大力培育製造名城,加快建設幸福株洲奠定更爲堅實基礎。
推動傳統產業躍“級”、新興產業聚“勢”、未來產業謀“遠”,株洲正在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六小龍”的深思
春節期間,兩家杭州企業火爆出圈。
來自宇樹科技的一羣人形機器人登上春晚舞臺,身穿花襖表演扭秧歌、轉手絹;DeepSeek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無論是訓練成本還是技術水平,都震驚了全世界。
再往前,憑《黑神話·悟空》一戰成名的遊戲科學,具備全球最大的可交互三維數據能力的羣核科技,國內腦機接口領域領先的強腦科技,爲新加坡電力隧道提供巡檢機器人的雲深處,也都來自杭州……
講評會上,杭州“六小龍”讓大家津津樂道的同時,也引起了大家的深思:杭州現象級的表現,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嗎?還是“滿城都是木棉花”?
如果說科技創新是“0到1”,產業創新就是“1到100”。梳理公開資料發現,杭州的成功背後,不得不提到一個關鍵因素——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這也是株洲“三個高地”建設打出的關鍵一招。2023年,株洲市開展“創新成果轉化年”活動,引入60餘家投融資機構對接株洲產業項目,124個高校創新成果轉化項目在株落地。
無論是從產業端的訴求來看,還是從科創端的反饋來看,創新成果轉化都大有可爲。今年,活動進入第二個年頭。株洲市將進一步擡高目標,助力株洲打造全國有影響力的創業窪地和創新策源地。
產業發展絕非在朝夕之間,創新成果轉化來不得半點急躁。多地在反思杭州現象時,也得出結論:杭州的容錯率較高,比較能容忍一定的創投失敗,年輕人敢闖敢做。換一句話,其實就是堅持長期主義,要有“包容十年不鳴,靜待一鳴驚人”的戰略定力跟歷史耐心。
事實上,這也是融入株洲脊髓的重要精神,先進軌道交通裝備、中小航空發動機、先進硬質材料、服飾、陶瓷等重點產業,無不受益於長期主義。
因此,在向新而行的路上,株洲既有立足當下、超越週期的洞見與魄力,更有蛇行千里、路在腳下的堅守和擔當。
“小產品”的啓示
講評會上,還有三樣生鮮產品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第一樣是蔬菜。永州把小小的蔬菜,做成了百億級的大產業,僅去年1至10月就出口117.03億元,居全國地級市首位,成功銷往粵港澳大灣區,以及馬來西亞、泰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供港蔬菜總量和貨值分別佔全國的62.1%和69.9%。
另兩樣是三文魚和榴蓮。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打造三文魚、榴蓮等特色單品全國集散中心”。背後其實很有意思,2024年,四川鮮榴蓮、冰鮮三文魚進口分別增長145.8%和507.5%。這兩樣東西只有少部分被四川人吃掉了,超過80%又中轉到全國各地。
一筐蔬菜、一條三文魚、一個榴蓮背後,不沿邊、不靠海的永州和四川,都在做着一篇開放發展的大文章。
永州在全國率先落地“果蔬拼裝+集中申報”海關監管模式,出口果蔬查驗效率提高50%,通關進程縮短80%,企業物流成本壓減30%。從產地這頭的永州到市場那頭的香港,最快只需要7個小時。
四川大力提升成都口岸通關能力,建立鮮活產品快速通關“綠色通道”,進口貨物出關時間縮短至1.5小時以內,遠在智利、丹麥的三文魚,最快48個小時就可以“遊”到成都人的餐桌。
歷史和實踐證明,一個地區開放的大門開得越大,發展就越快,競爭力就越強。事實上,當通道優勢得到釋放、樞紐功能得以彰顯,開放型經濟提質增效自然水到渠成。
進出口曾是株洲長期的短板,與株洲市產業國際化水平和製造名城地位極不匹配,能否借鑑永州、四川經驗,將原有的通道優勢轉變爲發展的“超級增量”?
近年來,株洲着力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加快構建“通道+樞紐+網絡+平臺”的現代物流體系。
2024年,湘粵非發運573列、同比增長24.6%,榮獲“全國鐵水聯運優秀案例”。市物流集團在尼日利亞、埃及設立物流中心及海外倉,B保中心實現進出口額13.1億元,全國排名第27位,“集散功能”站上了一個新臺階。
今年,株洲市新增“對外開放提效年”,也正是有這方面的深度考量,希望加快補齊短板,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更多株洲製造走出國門。
春天是播種希望的季節,也是擼袖實幹的季節。
使命在肩、責任重大。這片熱土正以“拼”的姿態、“闖”的勁頭、“實”的作風,努力將春天的誓言化作四季的耕耘,爭取把更多規劃藍圖變爲身邊實景。(記者/廖喜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