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媛五年抗癌路:用微笑詮釋“向死而生”的力量

"如果生命進入倒計時,你會如何度過最後時光?"當51歲的朱媛媛在病榻上轉發《造城者》殺青微博時,沒人想到這將成爲她與世界的最後對話。這位手握金雞獎、金鷹獎的演技派,用近1800個日夜的抗癌歷程,給世人上了一堂關於生命尊嚴的公開課。

從熒幕到病房的"角色轉換"

2019年確診癌症時,朱媛媛剛憑《我的姐姐》斬獲百花獎。她沒有選擇息影療養,反而在化療間隙接拍《送你一朵小紅花》——這部講述癌症患者家庭的電影,成了她現實生活的鏡像。劇組人員回憶,她總帶着毛線帽遮掩化療脫髮,卻堅持不用替身完成雨中戲份。"疼痛會過去,但好作品能永遠活着",這句她寫在劇本扉頁的話,道出了藝術工作者對抗無常的方式。

比演技更動人的生命課堂

中國國家話劇院訃告中特別提及,朱媛媛在最後時光仍指導青年演員排練。她把病房變成臨時教室,用沙啞的嗓音分析角色心理。這種"向死而生"的達觀並非個案:音樂人趙英俊離世前創作的《送你一朵小紅花》,吳孟達病重時堅持的《流浪地球》拍攝,都印證着藝術創作者對生命的獨特理解——死亡不是終點,而是另一種存在形式的開始。

癌症時代的生命啓示錄

《2024全國癌症報告》顯示,我國每分鐘有9人新發癌症。當疾病越來越年輕化,朱媛媛們的故事具有普世價值。她在採訪中曾說:"抗癌不是等死,是學着怎麼活。"這種態度恰與維克多·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形成呼應:苦難無法避免,但選擇如何面對苦難的權利永遠在自己手中。

如今,朱媛媛塑造的李雲芳、柴嫂等角色依然在熒屏上鮮活,而她用生命書寫的終章更值得銘記。當我們爲這位"國民姐姐"點亮虛擬蠟燭時,不妨問問自己:如果明天是最後一天,今天你會如何活得無憾?真正的死亡不是呼吸停止,而是被世界遺忘——好在,藝術與精神永遠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