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吃早餐時間竟攸關死亡風險

最新研究顯示,越晚吃早餐,越容易增加罹病風險。(圖取自Photo AC)

「一日之計在於晨」是古人的智慧,也彰顯攝取早餐的重要性,而用餐「時間」也很關鍵。發佈在《通訊醫學》(Communications Medicine) 的研究發現,吃早餐時間變晚,可能是中老年人健康狀況惡化的早期警訊,甚至與死亡風險提升有關。

研究團隊針對2945名、年齡介於42至94歲的成年人,進行長達20多年的追蹤研究後發現,隨着年齡的增長,受試者早餐和晚餐的用餐時間,普遍往後延遲;較晚進食早餐者,罹患疾病的風險也跟着升高,更容易出現憂鬱、疲勞、口腔問題、身體及心理疾病。

研究人員指出,研究中受到基因影響而晚睡晚起的熬夜人羣,更可能出現早餐時間延後的現象,並會產生睡眠障礙、疲勞等症狀。早餐時間延後可能反映出身體活動減少、作息混亂,導致慢性疾病的潛在風險增加。

此外,研究人員根據英國國家健康醫療服務(NHS) 數位死亡登記冊的數據發現,晚吃早餐組的 10 年存活率爲86.7%,早吃早餐組則高達89.5%,即使早餐只晚吃1小時,死亡風險也可能會上升 1.11%。

主要研究者、營養科學家和晝夜規律生物學家Hassan Dashti表示,這項研究並非意味着晚吃早餐會直接導致死亡,而是針對進食時間改變,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健康與壽命的瞭解依然有限。

他強調,老年人進食時間的改變,尤其是早餐時間的變化,可以做爲整體健康狀況的簡易監測指標。患者跟醫生可以將進餐時間改變視爲早期警訊,以預防潛在的身體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