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晏民專欄-Q2財報再次凸顯「只有AI好」

美股方面,AMD、Micron等AI核心晶片廠交出亮眼成績單,不僅營收與獲利超標,毛利率亦顯著攀升。微軟、亞馬遜、Google等雲端服務供應商,也在AI驅動的雲端服務需求推動下,再創營收與獲利新高。臺股亦呈類似態勢,臺積電、緯穎、川湖等AI伺服器供應鏈表現突出,且盈餘展望獲市場上修。

與此同時,智慧型手機、消費電子、傳產及零售等產業受需求疲弱與成本壓力影響,財報低迷,資金明顯集中於AI領域。這反映了產業景氣循環不同步,也突顯AI已成爲少數能推動營收與獲利成長的核心動能。

財報公佈前,市場一度憂慮AI股漲幅過大,存在本益比偏高、基本面難以追上的風險。然而,本季財報後,分析師態度明顯轉向正面,AI相關公司EPS預估值普遍上修,其中部分大型權值股2025年EPS上調超過10%,甚至有個別公司上修逾20%。這種由財報驅動的盈餘預期上修,爲股價提供實質支撐,與單純題材炒作不同,AI股本波漲勢有明確基本面改善作後盾,資金在科技股內的配置更趨集中於AI供應鏈。

AI股基本面展望上修的兩大主因爲:1.大型CSP上修資本支出展望;2.GPU的大改款帶動相關零組件迎來規格升級,規格升級則帶來內涵價值與毛利率顯著的提升。微軟、亞馬遜、Google以及Meta等雲端巨頭,在財報電話會議中幾乎一致上調2025年以及2026年的資本支出預估,原因是AI訓練與推理的算力需求遠超過原先規劃。這四家CSP的2025年資本支出金額較原預估上修10%,這意味着對GPU、AI伺服器、網路交換器與高速連接等設備的採購需求將持續擴張。

對供應鏈而言,這是明確且長期的訂單保障。其次,輝達推出的GB200與GB300,不僅運算效能大幅提升,功耗管理、記憶體頻寬與傳輸介面也進行重大升級,帶動整機系統、散熱、電源、光通訊模組等零組件同步升級。這種「規格升級」將使得相關供應鏈的產品內涵價值與毛利率同步提升,形成比單純出貨量成長更強獲利槓桿效應。

在此背景下,市場對AI產業景氣高峰的預期由原先的2026年延後至2027年甚至更久。然而,需留意股價已提前反映部分成長預期,一旦CSP資本支出或輝達財測出現負面訊號,估值修正壓力將浮現。因此,投資人除看好長期趨勢外,仍應密切追蹤CSP資本支出與輝達財測變化。

綜合來看,本次臺美財報再次印證「只有AI好、非AI不好」的結構性分化,AI股仍爲市場投資首選;下一個關注焦點是輝達8月27日(美國時間)的法說。AI需求在CSP陸續調高資本支出後已注入了強心針,然而輝達的交貨進度將是營收是否滿足市場高標的關鍵。輝達已連續10個季度釋出優於預期的財報,預期本次將不例外,估計其第二季營收可達470億美元,優於公司財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