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利通區:移民羣衆在家門口實現“兩全其美”
本文轉自:人民網-寧夏頻道
李甜甜
清晨七點五十分左右,家住寧夏吳忠市利通區同利村移民安置小區的黑燕換上工裝走出家門,步行5分鐘走進製衣廠。車間裡,縫紉機的“嗒嗒”聲此起彼伏,四十餘位工人在流水線上裁剪、縫紉,一件件工服逐漸成型。
黑燕坐到工位上,一邊檢查布料一邊笑着說:“車間就建在村裡,我們在家門口就能上班掙錢,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
同利村是“十二五”生態移民安置村和利通區最大脫貧行政村,承接了同心縣1097戶5341名搬遷羣衆。近年來,扁擔溝鎮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爲突破口,着力推動移民羣體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深度轉型。
“我們投資500多萬元購置400多臺設備,把每件衣服拆解成30多道工序,根據工人熟練程度分配崗位。”據吳忠市同立製衣有限公司生產副總經理梅英介紹,目前首批40餘名技工已上崗,車間全面投產後可提供300個就業崗位,年產棉衣、工服等120萬件,預計年產值突破2000萬元。
在縫製工服的流水線旁,入職僅20天的張志燕已成爲技術骨幹。“實習工資每月遞增,轉正後還有全勤獎和計件工資,多勞多得,高級技師月薪能超6000元!”她踩着縫紉機踏板笑道。流水線盡頭,打包好的工服即將發往廣東、浙江等地,這些“同利製造”的產品正帶着移民羣衆的汗水走向全國。
產業的佈局也向田間延伸。同利村500畝黃花菜種植基地近日破土動工,該項目採取“支部+企業+農戶”模式,由企業示範種植200畝,帶動130戶農戶承包300畝,形成種植、管理、銷售全鏈條合作。村支部統籌協調監管,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市場對接,農戶專注田間管護。
爲保障項目實施,利通區農業農村局給予種植戶前兩年每畝最高1000元補貼,區科技局組建專業團隊駐點指導技術。針對種植風險,項目通過統一投保農業保險、規劃錯峰上市等方式增強抗風險能力,預計全產業鏈可提供500餘個就業崗位,重點吸納殘疾戶、脫貧戶等羣體超100人。
“這裡種植的黃花菜爲‘大白條’品種,我們看中其品相口感優勢,採取純天然富硒種植,全程自然晾曬。”駐村書記劉波介紹,該品種預計第二年畝產收益達3000元,第三年提升至6000元,第四年豐產期畝產值可達1.4萬至1.5萬元。
從轟鳴的製衣車間到新墾的黃花菜田,同利村不斷探索移民羣衆效益共創、利益共贏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看得見、摸得着的變化讓村民的生活更有滋味、更有盼頭。據瞭解,2025年利通區將謀劃產業、就業、基礎設施等各類移民致富項目126個,總投資1.09億元,根據企業招工需求點對點提供“1311”服務,實現移民羣衆轉移就業52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