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寧靜小區,守護 “家門口” 寧靜

近日,生態環境部公佈的一個數字引人關注:截至目前,全國共建設完成寧靜小區 2132 個。悄然之間,寧靜小區在全國不少城市落地開花。從 2023 年開始,生態環境部推動寧靜小區建設,主打 “消除雜音、睡得安心”。

所謂 “寧靜小區”,指的是通過噪聲污染控制,聲環境質量達標、居民滿意度較高,能爲居民生活居住、學習辦公提供安靜人居環境的小區。推進寧靜小區建設,早就是無數居民的深切期盼,因爲他們有過(或正在經歷)這樣的遭遇:白天有震耳欲聾的裝修噪聲、車輛往來的刺耳喇叭聲,晚上有大排檔的喧譁聲、持續不斷的廣場舞高音等等。這些 “家門口” 的噪聲污染問題,不僅影響小區居民的休息、降低生活品質,還可能損傷聽力,引發頭痛、噁心等症狀,甚至可能導致情緒失控。

而且,“家門口” 的噪聲污染,已成爲一個比較嚴重的社會矛盾之源。比如廣場舞噪聲擾民、野蠻裝修製造的噪聲,讓不少鄰里矛盾越鬧越大,只得通過法院訴訟途徑解決。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中國噪聲污染防治報告(2024)》顯示,在 2023 年全國生態環境信訪投訴舉報管理平臺接到的投訴舉報中,噪聲擾民問題佔 61.3%,排在各環境污染要素的第 1 位。這一數據警示我們:改善 “聲環境” 質量,打響 “靜音保衛戰”,減少社會矛盾,勢在必行。而建設寧靜小區,就是這項工作的重中之重。

讓人欣喜的是,自 2023 年開始生態環境部推動寧靜小區建設,目前全國共建設完成寧靜小區 2132 個,這些小區居民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以持續提升。一些地方也在陸續推進寧靜小區建設,強化聲環境治理。例如在重慶,通過硬件改造、智慧監測和多方聯動機制,目前已創建了 600 多個寧靜小區,並帶動越來越多的小區加入創建行列。創建寧靜小區,不應遺漏任何一個小區,無論小區是高檔還是普通。期待更多地方全面加快推進,多部門協同合作,讓每個小區居民都能 “靜” 享生活。

創建寧靜小區,參與者同樣不應有遺漏,無論是相關部門、街道、社區、物業公司、業委會還是居民,都應參與進來。各地要以寧靜小區創建爲抓手,構建起人人有責、人人蔘與、人人受益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與機制,讓每個部門、單位、組織和居民都爲改善小區的環境質量貢獻力量。尤其要切實提升創建寧靜小區的羣衆知曉度和參與度,從政府單打獨鬥轉向 “社會價值共創”。除了安排相關力量督導減少噪聲,運用技術手段對噪聲進行溯源監控外,每位居民都應身體力行地降噪。

正如一些專家所說,伴隨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對住宅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不僅要 “住有所居”,還要 “住有宜居”“住有良居” 乃至 “住有優居”。寧靜小區建設關乎環境保護、居住改善和健康維護等多重目標,牽涉政府、企業和公衆等不同主體,必須形成強大的聲勢和合力,實現共建共治。甚至有必要將寧靜住宅納入 “好房子” 建設任務,加快制定修訂相關建設標準,最終解決住房隔音差等現實問題。如此,創建寧靜小區的最終社會效果才值得期待。

作者:何勇海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