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15.1萬份農作物種質資源入庫保存

(原標題:寧夏15.1萬份農作物種質資源入庫保存)

7月3日,記者從2025年雜交玉米全程機械化制種技術培訓班上獲悉,我區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量已突破15.1萬份,培育國家及自治區級種業龍頭企業28家,年產值達14.3億元,並建成國家級制種大縣1個、區域性良繁基地3個,全區年制種面積超40萬畝,年產種子2.3億公斤,成爲西北重要良種集散地。

“作爲國家級雜交玉米制種大縣,我市已成爲全國玉米機械化制種的標杆。率先設立玉米制種基地保護區,建成西南‘熱帶血緣’玉米種子重要生產基地,總產量和單產分別位列全國第五和第三,是唯一榮獲國家5000萬元專項獎勵的制種大縣。”青銅峽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通過強化農機裝備支撐與壯大社會化服務組織,該市玉米制種全程綜合機械化率高達84%,領先全國平均水平9個百分點。

這樣的示範效應,正是我區發揮農作物制種整體優勢的生動實踐。近年來,我區憑藉多樣的生態類型、優越的自然條件和鮮明的農業特色,被公認爲國內最佳粳稻生產區、馬鈴薯黃金生態帶、西北春小麥優勢產區和黃金玉米產業帶核心區,發展外向型農作物制種優勢顯著。

“我區始終將推進種業振興作爲保障糧食安全、推動建設西部種業強區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們已圓滿完成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工作,首次發現胡稍、藍禿子小麥、火玉米、檾麻等一批地方老品種。”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區自主培育的寧春4號小麥品種已累計推廣1.4億畝,寧粳48號畝產達835.9公斤,創寧夏旱直播水稻高產紀錄;寧粳43號獲得全國“十大名優粳稻”產品榜第一名;寧春62號畝產734.31公斤,刷新寧夏春小麥單產紀錄。

種質資源是寧夏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石。如今,寧夏以種質資源爲支點,通過“資源保護—科技研發—產業應用”全鏈條創新,鍛造了“六特”產業的競爭力內核,助力乾旱區農業現代化發展。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提升基地建設標準,多措並舉提高制種全程機械化率、產量與品質;完善企業扶優機制,深化‘縣企共建’,吸引優勢種企匯聚寧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同時強化市場監管,優化發展環境,不斷提升基地智能監測與信息化管理能力,爲國家糧食安全構築堅實的種源保障。(記者 李昊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