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傳產抵抗關稅衝擊 50條AI試製線開放企業培訓人才

法人機構原本只供內部研發用的機臺,經濟部要求開放給業界進行創新產品開發。首次開放50條先進設備的AI試製線,供售關稅衝擊傳產業者可上線實作,進行產品開發。(經濟部提供)

爲了因應關稅變局,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與中企署今(7日)聯合記者會,宣佈法人機構原本只供內部研發用的機臺,開放給業界進行創新產品開發。首次開放50條先進設備的AI試製線,先鎖定工具機、水五金、金屬製品、紡織、塑橡膠及食品等受外銷受影響產業。中企署預計,此量能一年可提供中小企業2.5萬人入內培訓,提升出口競爭力。

今天出席參與的法人機構包括工研院、金屬中心、紡織所、車測中心等共7家。過往法人設施主要用於內部研發,較少開放業界參與,這次政府要求法人將AI試製線及相關訓練資源開放給企業使用。同時爲滿足產業先進產品開發需求,將試製線全面升級AI,引進最好的設備及環境。進行實作人才培訓,強化各行業AI進階人才。

技術司長郭肇中表示,50條AI試製線,將導入各領域最新AI智慧機臺,包括設計、試製與品檢等工序,讓企業員工實地操作智慧機臺,參與實作訓練,協助業者縮短開發時程。

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李冠志署長說,面對國際經貿情勢與供應鏈重組的壓力,特別鎖定如工具機、水五金、金屬製品、紡織、塑橡膠及食品等,深受影響且具外銷實力的重點產業,透過今日第一波紡研所開課「AI數位布料實作訓練班」,學習建構智慧製造應用。

經濟部表示,紡織產業是我國重要的出口產業,以美國爲主要市場,面臨關稅波動與全球客製化、快時尚的趨勢,迫切需要發展數位布料設計與生產模擬能力。該班可透過AI技術學習布料色彩智慧比對、數位紋理模擬,進行訂單預測分析等應用,強化接單競爭力。

針對AI試製線對產業的幫助,塑膠中心主管說明,以前開模必須由一個有經驗的師傅去把產品畫出來,現在導入「A I產品設計模具設計」,業者就可以在線上試模,不用真的開模具。且電腦可以做出9成以上的準確度,如此不但至少可省掉60%的開發時間、大量降低成本,還能減低對人力的倚賴。

紡研所主管也舉例,臺灣的供應鏈接下美國品牌商下一季的商品,以前設計100組布料,業務就要放在皮箱裡飛到美國,去跟品牌商設計師討論,來來回回可能就8個月。現在有AI「隔空抓布」這套系統,業務只要帶電腦到美國去就好,模擬布樣設計都放在裡面,甚至透過視訊溝通就可。品牌商如果不滿意,直接系統上面做修正,定稿後後現場再做實體的布出來,寄到美國去,這最少可以縮短4個月以上時間。

本次開發出來的法人試製線暨人才培訓基地,包括新北及雲林的紡研所、高雄的金屬中心、臺中的精機中心與塑膠中心、新竹的工研院、彰化的車輛中心、嘉義的食品所等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