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陽山專欄》歐盟主流派空前挑戰

羅馬尼亞總統決選,達恩(中)勝選。 (美聯社)

5月18日,中東歐的羅馬尼亞和波蘭分別舉行總統大選,代表歐盟主流價值觀的中間派候選人,與川普路線支持者展開對決,結果前者略勝一籌,暫時化解了歐盟內部分裂的危機。

在羅馬尼亞,歐盟主流派遭遇空前的挑戰。1990年代民主轉型後的羅馬尼亞實施的是半總統制,總統擔任國家元首由人民直選產生,擁有一定程度的外交實權以及任命總理的權力。總統選舉採取兩輪制,由獲得絕對多數支持者當選。至於總理則由總統提名,經國會同意擔負起政府首長的角色。

在2024年11月22日舉行的羅國總統大選中,首輪選舉無任何一位候選人獲得過半數支持,按規定應在12月8日舉行第二輪選舉,選出絕對多數的勝選者。無黨籍的民族主義候選人喬治斯庫(Calin Georgescu)以22.94%得票率領先羣倫。他原系反對黨「羅馬尼亞團結聯盟」成員,認同川普路線,親俄羅斯、反對繼續爲基輔提供軍事援助。面對喬治斯庫領先的局面,時任總統約翰尼斯指控俄羅斯勢力介入大選;憲法法庭隨之宣佈首輪選舉作廢,並取消第二輪選舉,另外擇期重辦大選。

接下來,2025年2月26日,喬治斯庫在登記參選時被交警攔下,他被控犯下六項罪名,包括煽動顛覆憲政秩序以及支持法西斯組織,進而被禁止繼續參選。但此舉卻未能遏制右翼民族主義與反歐盟力量的迅速崛起。5月4日,在重新舉辦的大選中,原排名居首的喬治斯庫雖無法參選,但在他的背書下,年僅38歲的「羅馬尼亞團結聯盟」主席西米昂(George-Nicolae Simion)卻聲勢超前,以40.96%得票率排名第一。

排名第二的無黨籍人士達恩(Nicusor-Daniel Dan)系首都布加勒斯特市長,他是數學天才,博士出身,得票率21%。至於執政聯盟支持的安託內斯古(George Crin Lauren?iu Antonescu,曾在2012年代理總統),卻因排行落到第三而無緣繼續參選,由此可見執政當局並未獲得選民的高度支持。

儘管選舉一再出現波折,執政聯盟無所不用其極,並糾結各方力量對抗政敵威脅,終招致美國副總統範斯的強烈批評,也引發國際社會的高度關切;但右翼民族主義與反歐盟主流的聲勢卻不容小覷。選舉的最後結果是,原先排名居次的達恩號召反貪腐並團結所有親歐盟力量,以53.6%的多數獲勝,至於原先居首的西米昂則以46.4%落敗。

至於同一天波蘭的總統選舉,也是採取半總統制而且情況相似。首都華沙市長佐薩斯科斯基(Rafal Trzaskowski)代表支持歐盟的執政聯盟,得票率31.36%。至於對手右翼民族主義歷史學者納夫羅茨基(Karol Nawrocki) 則以29.54%緊跟其後。由於另外還有二位極右翼候選人得票數加起來超過了兩成,因此在6月1日舉行第二輪決選時,究竟鹿死誰手?尚在未定之天。

從上述選舉結果看來,歐盟主流勢力正遭遇嚴厲考驗,而疑歐論與支持川普路線的右翼民族主義勢力則大幅度增長,在中東歐大地站穩了腳步。從匈牙利、斯洛伐克、塞爾維亞到波蘭與羅馬尼亞,一股挑戰歐盟團結與主流價值的民族主義浪潮,已是方興未艾,且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