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陽山專欄》公民社會的反撲

大罷免結果是公民社會對少數專政不得民心的大反撲,是主流民意對獨裁者的強烈示警。(記者趙雙傑/攝影)

7月26日的大罷免遭到了大失敗。以「反對在野黨立委」爲職志的罷免結果顯示,在投票者當中有59.1%反對,這是公民社會主流力量的展現。至於支持者僅有40.9%,維持了藍綠陣營6比4的既成格局,亦可視爲多數民主對抗少數專政的勝利。曹興誠勸大家放下,他說8月23日的第二階段罷免「讓民進黨去努力吧!那是藍綠對決的仗,我們打不起。」

但支持罷免的政治領袖卻拒絕承擔責任,故意推拖延宕,不肯辭職下臺;他們反向甩鍋將其歸咎於罷團策略有誤,以及受大陸宣傳影響無法扭轉「藍大於綠」的政治版圖。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今後選舉罷免恐怕都不能免於國際環境和兩岸關係制約,讓日漸孤立的綠營不得不面對最後慘綠的敗局。

但這卻不是推動大罷免的初衷,也就是利用對內宣傳工具,讓綠營支持者以爲勝券在握,前途光明。此外,則想藉大衆政治冷漠和低投票率,動員狂熱份子積極投入進而僥倖取勝。但這樣的政治招術畢竟有時而窮,一旦中間選民被過激偏執的言論所震懾,那就會不惜一切,拒絕極端政治操控,並投身其中,捍衛自由與民主!

可是,面對「雙重少數」困境的掌權者卻不肯反躬自省,更不願接受「民主是多數統治」的鐵律。他們想進一步利用合法、非法與灰色手段,操控司法,惡整敵營對手與異議人士,藉「大民主」之名遂行少數專政,進而裹挾民衆捲入「兩岸對峙,兵兇戰危」的攤牌行動,以換取「臺獨殉道」之果。

但是,堅持美國優先的川普政府卻不會犧牲在中美互動中的巨大利益,也不可能因掮客遊說而動搖,他們反將制裁不聽話的麻煩製造者,導致「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新困局。這也就是「欲速而不達」、「急獨反將加速急統」的道理。但有些人卻始終看不明白此中深蘊,只能以盲動偏執激化武統的威脅。

話說回來,關注臺灣的國際人士看到這次罷免的失敗,以及主流民意的現實選擇,到底他們是對臺灣更增強了支持的信心,還是對民進黨的執政憂心忡忡呢?他們看清楚了,這是公民社會對少數專政不得民心的大反撲,是主流民意對獨裁者的強烈示警!進一步,他們還要追問:難道沒有人爲此一失敗負責嗎?

臺灣的民主很特殊,它是建立在1990年代權謀的修憲舉措上。首先,總統選舉的規範是相對多數取勝,而非絕對多數當選,其結果導致過去20多年來出現了兩位「民意支持度不足卻大權在握的領導人」,形成臺灣人的夢魘。第二,靠少數支持當選的執政者竟任命少數黨人士出掌行政院,造成雙重少數專政,迫使多數黨人士長期在野。這是違背基本民主原則的憲政亂源。

在這次大罷免之後,臺灣民主實踐又加上了第三異象:執政者竟想推動大罷免以期改變選舉結果,全面對抗立法院的多數聯盟,其結局卻是全盤皆輸!但執政黨仍想曲徑通幽,不必爲此付出政治代價,這也反映出「雙重少數」執政之下失衡、失心又失格的荒誕和權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