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知道,涪陵榨菜爲什麼好丨活力中國調研行

(來源:經濟日報)

轉自:經濟日報

涪陵榨菜,因其好吃,鮮、香、嫩、脆,成爲人們飯桌上的佐餐佳餚,受到大衆喜愛。在重慶涪陵區,榨菜生產企業有40多家,榨菜產品的產銷量逐年增加,還出口到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碟小菜,靠什麼征服了無數食客的味蕾?近日,經濟日報記者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採訪團走進涪陵區一探究竟。

在重慶渝東南農業科學院,科研人員忙着進行青菜頭種苗培育,這裡保存着1300多份涪陵榨菜原料青菜頭種質資源,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青菜頭遺傳種質基因庫。

涪陵榨菜之所以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持續進行原料品種的創新迭代。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涪陵區先後培育出“藺市早腰子”“永安小葉”“涪雜1號”“涪雜2號”等榨菜原料品種,推動涪陵青菜頭從高產邁向了優質高產。

近年來,依託重慶市渝東南農科院,涪陵區培育出了早市鮮食品種“渝早100”、優質豐產品種“涪優928”等良種,建成全國綠色食品原料(青菜頭)標準化生產基地45萬餘畝。

好山好水種好菜。涪陵地處北緯30°緯度帶上,長江與烏江在此交匯,多雲霧,少日照,獨特的“高低高”馬鞍形氣候特別適宜青菜頭的種植。渝東南農業科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的紫色土壤富含硒、鈣、鉀等微量元素,既能夠提高青菜頭的蛋白質、硫代葡萄糖苷、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含量,也造就了涪陵青菜頭質地脆嫩、肉質緊實的口感。

有良種,更有良技。製作工藝的傳承,使涪陵榨菜在歲月長河的洗禮中,保持着歷久彌新的獨特風味。涪陵榨菜沿用傳統的“三醃三榨”工藝:三次醃製去除生澀,三次壓榨提升脆度。如今,雖然引入了現代化設備,但許多榨菜企業仍堅持在覈心環節保留人工技藝,經驗豐富的“把作師傅”用手掌感知鹽分滲透程度,確保傳統風味不走樣。

科技創新讓涪陵榨菜煥發出嶄新的時代魅力。在涪陵榨菜集團的智能化車間,科技與傳統正在譜寫新篇。首臺榨菜智能剝筋設備問世,它成功攻克了榨菜“剝筋難關”;採用“柵欄保鮮”技術,包括香辛料天然保鮮、充氮保鮮、巴氏殺菌和鋁箔鎖鮮等手段,全面取消苯甲酸鈉等防腐劑的使用;精密的多頭稱秤系統替代了手工裝袋,使得每袋榨菜的計量高效而精準。

秉持着綠色、健康的發展理念,涪陵榨菜從一顆青菜頭長成了一個大產業,成爲享譽世界的風味美食。2024年,全區青菜頭收砍面積73.8萬畝,總產量190萬噸,產業總產值突破150億元,帶動了涪陵及周邊60萬人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