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科技破題,涪陵榨菜從“鮮一季”到“四季常鮮”

新華社重慶8月15日電 題:科技破題,涪陵榨菜從“鮮一季”到“四季常鮮”

新華社記者田金文、李卓璠、趙小帥

“往年青菜頭收穫季一過,最多保鮮一兩個月,現在都快半年了,還能吃到新鮮榨菜,這就是科技給‘時令菜’開的‘四季綠燈’。”在重慶涪陵區榨菜科技小院裡,重慶市渝東南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石萍萍向記者說起榨菜延鮮的突破。

近日,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採訪團走進重慶市涪陵區,探尋這座“榨菜之鄉”如何以科技破題,讓青菜頭突破“時令侷限”,成長爲覆蓋全產業鏈、產值超百億元的“黃金產業”。

“青菜頭秋播春收,每年只有一季收成。”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副總經理皮林告訴記者,作爲全國最大的榨菜產區,涪陵曾長期受困於青菜頭的“時令魔咒”:傳統品種鮮食期短、上市集中,農戶常面臨“早市缺貨、晚市滯銷”的難題,加工企業也因原料季節性短缺陷入“半年忙、半年閒”的困境。

如今,依靠品種選育、智能種植、綠色加工的全鏈條科技賦能,涪陵不僅讓鮮食青菜頭供應期從3個月拉長至6個月,更通過原料窖藏、精深加工實現成品榨菜全年穩定產出,成功將“時令侷限”轉化爲“四季優勢”。

“要打破‘鮮一季’,首先得讓青菜頭的‘生物鐘’可控。”在涪陵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裡,石萍萍指着冷藏櫃裡的種質資源告訴記者,培育這些良種是爲了延長青菜頭上市時間、解決榨菜產業原材料供應問題。

石萍萍所在的渝東南農科院歷時幾年,採用分子育種技術,通過跨海拔種植實驗加速育種,培育出系列“時間調節型”良種:“渝早100”通過早熟基因選育,將鮮食上市時間從傳統的12月提前至10月底,搶先填補秋冬早市空白;“ZB5”則以中熟特性與“渝早100”搭配,把鮮食期從3個月拉長至6個月,讓“一年兩季”種植在涪陵成爲現實。

除了在“種”上延鮮,涪陵還在“存”上破題,通過智能化窖藏技術解決原料季節性短缺問題。“以前窖藏靠人工翻曬,原料損耗率高達15%,現在通過智能溫控、溼度調節,損耗率降到5%以下,還能保證鹽菜塊風味穩定。”皮林說。

更具突破性的是,曾經被視爲“廢料”的青菜頭葉子,也在科技助力下實現“變廢爲寶”。

“過去青菜頭葉子渾身刺毛、辛辣味重,採收時只能隨手丟棄。”石萍萍介紹,如今選育的莖葉兼用品種,口感脆嫩,可直接作爲蔬菜端上餐桌。

“三醃三榨”是涪陵榨菜的核心工藝,但過去發酵產生的濃鹽水處理曾是環保難題,也制約着加工環節的“四季常鮮”保障。如今,真空濃縮設備將濃鹽水“變廢爲寶”:一部分加工成榨菜醬油走向市場;另一部分回用到醃菜池循環利用,既降低了處理成本,又實現了加工環節的綠色閉環。

加工技術的突破,也爲產品“四季常鮮”提供了可能。從減鹽30%以上的輕鹽系列,到融入黃精、水果風味的創新產品,再到火爆出圈的榨菜咖啡、榨菜月餅,涪陵榨菜正從傳統佐餐小菜向休閒零食、預製菜延伸,滿足消費者四季不同的消費需求。

“夏天大家愛吃清淡的,我們就推輕鹽榨菜;冬天預製菜熱銷,我們就開發榨菜肉絲預製包。”涪陵榨菜集團產品負責人說,企業每月推出新品,通過“線上直播+線下商超”的銷售模式,讓涪陵榨菜全年都能出現在消費者的餐桌上。

如今,涪陵榨菜不僅實現“四季常鮮”供給,更走向全球市場,產品遠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數據顯示,2024年出口額達2.14億元,同比增長28.1%。

“從‘鮮一季’到‘四季常鮮’,科技是關鍵密碼。”重慶市涪陵區榨菜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馮興成表示,未來涪陵將繼續深化科技賦能,推動榨菜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讓“中國味道”的青菜頭,在四季流轉中持續煥發新生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