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八大信號 事關財政、貨幣政策和資本市場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婧 北京報道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今年10月召開二十屆四中全會,研究關於制定“十五五”規劃的建議。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
會議對當前經濟形勢作出判斷,認爲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展現強大活力和韌性,同時面臨不少風險挑戰,要正確把握形勢,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用好發展機遇、潛力和優勢,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
會議指出,宏觀政策要持續發力、適時加力。要落實落細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充分釋放政策效應。會議還對下半年有效釋放內需潛力、堅定不移深化改革、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持續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紮實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等方面的重點工作作出具體部署。
信號一:對上半年經濟判斷積極 下半年繼續鞏固
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依然面臨不少風險挑戰,要正確把握形勢,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用好發展機遇、潛力和優勢,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章俊解讀,一方面,上半年面對外部形勢的急劇變化,GDP同比增速達到5.3%,好於市場預期,經濟基本面韌性十足;另一方面,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物價低位運行以及貿易衝突中凸顯的卡脖子問題等深層次複雜問題將持續到“十五五”時期甚至更長時間,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較大挑戰。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資深研究員馬泓認爲,當前我國商業週期尚處於去庫存階段,經濟增長仍舊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後續需要更多針對性增量政策激活經濟各個領域。展望下半年,預計政策將加力持續釋放內生性發展動能,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降低其融資成本,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推動實現經濟增速保持平穩增長,高質量完成全年目標。
信號二:政策要注重延續性 也要能夠靈活調整
會議提出,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增強靈活性預見性,着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有力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羅志恆表示,這意味着要落實好已出臺的財政貨幣政策,做好政策接續,不搞大拐彎,讓經營主體有穩定的政策預期和市場預期,推動經濟持續平穩運行;另一方面,也要根據形勢變化做出靈活調整,前瞻研判下半年出口、房地產等情況,及時提前果斷出臺新的增量政策,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
在羅志恆看來,“增加靈活性預見性”的提法意味着增量政策隨時在路上,形勢平穩時“隱而不發”,形勢有變時“果斷出擊”,主要包括及時追加預算、降準降息、取消房地產限制舉措、紓困外貿企業和就業羣體等。未來還可以根據形勢的需要動態調整預算,擴大財政支出;“以舊換新”補貼擴圍至服務消費,提振消費;推動“國資—財政—社保”聯動改革,在不增加財政負擔的基礎上,增加國資收益上繳財政並專項用於社保體系建設,提高城鄉居民養老金待遇,降低其預防性儲蓄需求、釋放服務消費潛力等。
信號三:落實落細存量政策 更側重結構性支持
會議指出,宏觀政策要持續發力、適時加力。要落實落細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充分釋放政策效應。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表示,本次會議更加強調已出臺政策的傳導和落實效果,政策工具更多側重結構性和定向支持,短期內增發政府債以及全面降準降息的概率較小。
財政政策方面,會議提出“加快政府債券發行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意味着政策更加強調在既定赤字率和債務限額框架內,加速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和中央財政特別國債的批覆、發行及到位,使財政支撐儘早落地,快速轉化爲有效投資。新增專項債方面,截至6月底,2025年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超過2.2萬億,同比去年同期有較大提升,達到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目標的49%。
貨幣政策方面,會議強調“加力支持科技創新、提振消費、小微企業、穩定外貿等”,在4月政治局會議基礎上明確將“小微企業”作爲重點支持對象之一,預計下半年結構性工具將更多向小微企業傾斜,具體手段或包括再貸款再貼現、定向降準、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擴容等,通過支持小微企業,也有助於間接實現穩定就業和居民收入的目標。
展望下半年,李超認爲,當前央行把重心轉向經濟增長和促進物價合理回升,若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屆時貨幣政策仍將在合適時機重新回到“適時降準降息”範疇。
信號四:擴內需重在促消費 高度重視服務消費
會議強調,要有效釋放內需潛力。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在擴大商品消費的同時,培育服務消費新的增長點。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擴大消費需求。高質量推動“兩重”建設,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擴大有效投資。
李超解讀,服務消費附加值高、就業帶動效應強,能夠在穩定就業、擴內需兩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當前消費已成爲擴內需的首要任務,服務消費被定位爲重要抓手。近期有關民生的政策密集落地,包括有育兒補貼、托育服務、免費學前教育等,也旨在通過民生保障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
“不同於一般商品符合同質化供給增加、價格下降的供需規律,服務消費呈現差異化供給擴大價格上升的定價邏輯。”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日前在《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宏觀金融分析報告》中解釋,服務消費需求增加激勵企業擴大差異化、個性化服務供給,價格上漲帶動企業盈利改善和就業崗位增加,有助於穩定就業並模高居民收入,進一步提振服務消費,推動物價循環上行。
信號五:推進重點行業產能治理 優化市場競爭秩序
會議提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動市場競爭秩序持續優化。依法依規治理企業無序競爭。推進重點行業產能治理。規範地方招商引資行爲。
章俊認爲,下一步中央仍然會以全國統一大市場爲抓手,着重製度建設,集中整治地方保護、低價傾銷等不公平競爭行爲,用全國統一的制度設計爲各類所有制企業營造一視同仁的營商環境,即保障市場良性競爭帶來的創新、產業升級等積極因素,又避免無序競爭帶來的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以及價格內卷等情況。
羅志恆表示,“反內卷”需要精細化分類施策。其一,對於傳統產業,嚴控新增產能,鼓勵企業進行錯峰生產或自願減產。對於水泥等啓停成本低的行業,可進一步落實錯峰生產等安排;對於鋼鐵等啓停成本高的行業,鼓勵企業進行自願減產。其二,對於新興產業,技術迭代速度快,天然易產生結構性供需矛盾,不宜採取“大刀闊斧”的行政干預;應提高對企業創新的支持力度,幫助企業突破技術週期,才能引致增量需求,同時支持行業進行併購重組,暢通市場化退出機制,給予更多時間和空間。
信號六:積極應對外部不確定性 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
會議強調,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幫助受衝擊較大的外貿企業,強化融資支持,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優化出口退稅政策,高水平建設自貿試驗區等開放平臺。
羅志恆表示,針對受外部不確定衝擊的行業和企業,有必要及時出臺幫扶政策:一方面,及時紓困救助外貿行業,穩企業穩就業,可考慮對因外貿衝擊的失業羣體按照低保標準給予半年或者一定階段的直接補貼,同時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受損行業的融資支持力度,政府給予適當貼息。
另一方面,助力外貿企業開拓非美海外市場,穩定企業經營和整體出口形勢。通過財稅政策扶持、簡化出海流程、加強企業境外保障等政策,積極支持企業做大做強。此外,還可以打通優質商品的出口轉內銷渠道,將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擴圍至出口轉內銷商品,以國內市場承接外需下滑的部分。
信號七: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地方融資平臺出清
會議提出,積極穩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嚴禁新增隱性債務,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地方融資平臺出清。
羅志恆表示,中央再次強調“嚴禁新增隱性債務”,以“鐵律”築牢風險底線,避免陷入舊賬未清又添新賬的惡性循環。2025年,四川、湖北、福建、河北、廣西、寧夏等多個省份將“不新增隱債”作爲“一條鐵律”;甘肅、貴州、吉林要求嚴格落實“舉債終身問責制和債務問題倒查機制”,對新增隱性債務問題“零容忍”;河北“對違規舉債、虛假化債的嚴肅追責問責”。
至於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地方融資平臺出清,羅志恆認爲旨在實現其從“政企不分”到“市場自主”的轉型。“有力”體現政策決心,要求地方政府加快融資平臺退出進度;“有序”強調風險可控,需避免“運動式”清退而引發新的風險;“有效”則聚焦“真轉型”,強調退出後的融資平臺能夠實現市場化運作,劃清企業與政府的界限。
信號八:增強國內資本市場吸引力和包容性
會議提出,要增強國內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和包容性,鞏固資本市場回穩向好勢頭。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首席金融研究員王運金認爲,增強資本市場的吸引力主要在於改善市場投資回報預期、提高投融資便利性、增強資源配置功能、加強金融開放等方面,着力提高國內外投資者的投資回報。
至於增強資本市場的包容性,王運金指出,是指持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以滿足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企業的差異化融資需求,打破行業壁壘支持各行業企業的上市融資需求,完善制度設計以滿足社保基金、保險資金、個人投資者、國際資本等各類投資主體的投資需求。
王運金還建議,下半年央行可以對資本市場調節工具進行增量擴圍,適度降低兩項資本市場支持工具的操作門檻,擴大操作額度,降低再貸款利率。也可以考慮創設新型金融工具,增加對中央匯金公司的流動性補充支持,考慮整合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地方金融控股平臺等資源,增強其穩定資本市場的能力;同時,進一步規範化中央匯金公司的類平準基金相關操作,建立科學、完善的運行機制與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