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東西問》中國爲何提出全球治理倡議?(王義桅)

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中新社

9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天津舉辦的「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倡議,發出同各國一道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攜手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強音。

全球治理倡議,是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之後提出的又一重大全球倡議,不僅迴應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迫切需求,也爲國際社會破解全球治理赤字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思路與方案。

●爲何此時提出全球治理倡議?

世界怎麼了?放眼全球,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發展、安全、治理、信任領域的赤字,以及技術、數字、智能領域的「三大鴻溝」,困擾着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地緣政治衝突、氣候變化危機、人工智能風險……全球性風險挑戰不斷,新老問題交織,進一步加劇了全球治理赤字,也給現行全球治理體系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全球治理倡議概念文件》指出,現行國際機制存在三大短板:一是全球南方代表性嚴重不足;二是權威性遭到侵蝕;三是有效性亟待提升。

就代表性而言,當前佔世界人口八成以上的全球南方國家在國際組織中缺乏代表性。作爲最具普遍性、權威性和代表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聯合國成立時僅有51個成員國,今天很多新興市場國家和全球南方國家當時還未擺脫殖民統治或獲得獨立。隨着這些國家在國際事務中作用日益突出,西方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的代表性問題也隨之產生。

就權威性而言,全球性問題是超越單一國家邊界、需國際協作解決的複雜挑戰,多邊主義是全球治理的基本路徑。當前,聯合國宗旨和原則未能得到有效遵守,個別大國甚至「退羣毀約」「撤資斷供」,阻撓安理會決議通過,個別國家對全球發起對等關稅,極大衝擊以世界貿易組織爲核心的多邊貿易體系,致使全球治理體系的權威性大打折扣。

就有效性而言,聯合國7月發佈報告指出,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近一半目標進展緩慢,其中18%的目標甚至出現倒退。同時,在人工智能、網絡空間、外空等新疆域,治理體制機制仍未建立健全,存在治理缺位問題,均制約着全球治理效能。

全球治理關係每個國家的切身利益,需要各國進一步團結協作。隨着國際社會對變革全球治理體系的呼聲越來越高,現行全球治理體系亟待變革與完善。

2025年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在上海開幕。圖爲與會嘉賓在會前交流。 中新社

●如何理解全球治理倡議?

漢字中,「治理」蘊含着中華文明對「秩序」的獨特理解。《說文解字》有言:「治,水。出東萊曲城陽丘山,南入海。從水臺聲。」又曰:「理,治玉也。從玉里聲。」「治」字重動態平衡,強調疏導、調控;「理」字重遵循規律,強調依據、法則。兩字結合,構成中國式治理的核心邏輯——順道而爲。這一理念強調在制度設計中尊重規律,在政策執行中注重平衡,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

全球治理亦如此。作爲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最大的新興大國和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又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東方文明古國,多重身份的優勢使中國在全球治理中能發揮好倡導者、協調者、推動者作用,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

近年來,從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到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推動「金磚+」「上海合作組織+」合作模式,中國着眼加強和完善全球治理,提出了廣受歡迎的理念倡議。

此次最新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以奉行主權平等、遵守國際法治、踐行多邊主義、倡導以人爲本、注重行動導向五大核心理念爲基石。其中,支持主權平等、以人爲本,呼應了發展中國家提升代表性的訴求;強調遵守國際法治,堅定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維護了現有國際治理體系的權威性;注重行動導向,確保全球治理體系與時俱進,展現了應對時代挑戰的有效性。

中國參與全球治理,不只爲了自身權益,更爲改變當前「有治無理」「有理無治」的局面。所謂「有治無理」,就是發達國家把持,發展中國家被邊緣化;「有理無治」,就是發展中國家有理念,但影響力不夠。

全球治理倡議釋放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的積極信號:真正的全球治理,不是某個或部分國家治理世界,而是世界各國,尤其是佔世界人口八成以上的全球南方國家,根據《聯合國憲章》及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對全球性挑戰的集體行動,實現「有治有理」。

2025年9月1日,天津,外國記者在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新聞中心進行直播。中新社

●四大全球倡議有何關聯?

爲應對全球性挑戰,近年來,中國相繼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和全球治理倡議。其中,全球發展倡議聚焦推動國際發展合作,全球安全倡議着眼對話協商解決國際爭端,全球文明倡議致力於促進文明交流互鑑,全球治理倡議則錨定全球治理體制機制改革的方向、原則和路徑。

發展、安全、文明、治理四者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發展是破解全球性問題的「總鑰匙」,沒有普惠包容的發展,安全就失去了根基;安全是守護髮展成果的「防護牆」,沒有共同安全,發展就難以持續;文明是凝聚共識的「黏合劑」,沒有交流互鑑,發展與安全就缺少了合力;治理是規範秩序的「校準儀」,沒有公平合理的治理,前三者就失去了保障。

四大全球倡議各有側重,並行不悖,分別從發展、安全、文明、治理四個維度,爲動盪不安的世界注入穩定性和確定性,如同構成大廈的四根支柱,共同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重要依託。

當地時間2023年4月19日,「全球發展倡議新進展 可持續發展議程新行動」主題展覽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圖爲與會嘉賓取閱國合署發佈的新報告——《國際發展合作的中國實踐》。中新社

北宋時期,張載的橫渠四句「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激勵着中國曆代仁人志士。今天,這四句話也成爲中國倡導四大全球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詮釋。不久前,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之際,中國呼籲「人類生活在同一星球,應當同舟共濟、和睦相處,決不能重回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也從側面表明中國願同國際社會一道,共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完善的立場。

回望80年前聯合國成立時的初心,《聯合國憲章》之中「欲免後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的誓言猶在耳畔。審視當下,單邊主義回潮、地緣衝突加劇、發展鴻溝擴大,無不在侵蝕全球治理的根基。全球治理倡議的提出,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與對時代責任的主動擔當。當越來越多國家加入四大全球倡議的合作中,全球治理體系將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前進。

作者簡介:王義桅,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二級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導師、歐盟研究中心主任。出版Comparative Studies on China』s and EU』s Multilateralism: From Diplomatic Practice to Diplomatic Philosophy、《胸懷天下: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時代之問,中國之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海殤?——歐洲文明啓示錄》等專着33部、《大國政治的悲劇》等譯着3部,主編《中國北約研究叢書》《全球視野下的中歐關係》,在中外期刊發表論文300餘篇。

(本文來源:中新社「東西問」專欄,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