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同球共濟”爲AI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來源:環球時報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於7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舉行,來自40餘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1200餘位嘉賓深度參與,還有800餘家企業將3000餘項前沿展品、新品通過這一窗口向世界展示。時隔一年,這場“人工智能(AI)盛會”再次吸引世界的目光,展現“智能時代、同球共濟”的蓬勃生命力。
“大大小小的科技公司齊聚上海,展示各自的AI創新成果”,路透社這樣形容大會的影響力與號召力。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西門子的AI工業助手,還有中國企業研發的能導航的AI眼鏡、能幹家務的“機器人天團”……各式展品琳琅滿目,集中展現了當今世界對於AI開發與應用的想象力。很多外國參展商點贊中國AI發展日新月異,積極交流開發心得。可以說,這場大會不僅是成果展示窗,更讓人們看到,在跨越國界的思維碰撞中,在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巨大需求中,科技正朝着更貼近人類需要的方向加速前行。
AI不是某一個國家、某一個羣體的專利,相應地,它的治理規則也應該由全世界共同書寫。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制定的“AI準備指數”顯示,截至2024年4月,發達國家指數爲0.68,而新興國家和低收入國家分別爲0.46和0.32;與此同時,數據濫用與隱私泄露、算法偏見與歧視、如何培養不會從人類手中奪權的“好AI”等,都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要“同球共濟”不要“小院高牆”,已經成爲多數國家推進AI全球治理的共識。
繼去年發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後,大會今年發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動計劃》,呼籲各方協力推進全球AI發展與治理。中國政府同時重磅倡議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組織。此外,中國還同各方推動聯合國大會通過“加強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國際合作”決議。這一系列舉措,是中國對全球AI治理“規則赤字”的主動破解和積極應對,彰顯了中國立己達人的價值追求。人們看到,“中國方案”不是什麼“獨家秘笈”,而是推動AI真正造福於人的公共產品。
從倡議到實踐,中國的“同球共濟”理念是一以貫之的。今年初,DeepSeek以“低成本+高性能+開源”特點走紅海內外,在它之後多箇中國大模型紛紛開源。事實證明,這條道路爲全球AI創新注入活力,有助於技術快速迭代共享,也幫助創新思路迅速落地。例如緬甸震後救援中,相關方面利用DeepSeek在7小時內開發出中緬英互譯系統;中國AI“翅膀”助力巴西電網、南非鐵路、泰國礦區實現高效運轉和作業……中國“同球共濟”的AI發展觀,爲世界各國特別是全球南方國家搭建了一架“暖心梯”,讓它們從中看到在智能時代跨過“數字鴻溝”以及AI賦能經濟發展的美好前景。
很多媒體關注到中美在AI發展上截然不同的方法論。就在幾天前,白宮發佈了一份“AI行動計劃”,包括進一步收緊AI芯片對華出口管制。它依然陷落在零和博弈的思維裡,做着封鎖技術維持AI霸權的幻夢。CNBC援引分析稱:“中國顯然希望堅持多邊主義,而美國則希望建立自己的陣營。”對此,美國一些政客不妨聽聽谷歌前CEO施密特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現場的意見,他表示中美應該開展合作,共同維護世界穩定;也有美媒認爲,強調閉源和所謂的“安全”、提防中國,將使美國“讓出”AI領導地位。事實上,中美在AI領域各有各的比較優勢,且早已在同一個全球科技產供鏈條內深度融合,開展合作完全大有可爲。
“要加強人工智能國際治理和合作,確保人工智能向善、造福全人類,避免其成爲‘富國和富人的遊戲’”。無論從發展還是治理層面,都需要加強AI國際合作。中方倡導的“同球共濟”是彌合“數字鴻溝”、實現“技術平權”的硬核行動,也是踐行多邊主義的重要一環。我們期待更多國家加入到創新合作、協同共治的道路上來,爲人類創造一個包容、開放、可持續、公平、安全和可靠的數字和智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