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高質量發展如何解?
近年來,中國的中小銀行正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它們長期以來作爲地方金融的重要支柱,爲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了最直接的金融服務,是實體經濟血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另一方面,時代變化和金融市場競爭的加劇,也讓中小銀行的侷限性暴露無遺。尤其在業務結構上,“單一化”的頑疾正在成爲它們難以突破的發展瓶頸。
從現狀來看,中小銀行的業務大多圍繞傳統的存貸款展開。最核心的仍是吸收本地居民和企業的存款,再將資金以貸款形式發放給小微企業、農戶或個體工商戶。這種“存貸一體”的基本模式是它們賴以生存的根基,也是它們在金融體系中長期扮演角色的核心邏輯。然而,在金融產品多樣化、客戶需求不斷變化的今天,這種高度依賴利差的收入結構已經顯得力不從心。在支付結算業務方面,中小銀行主要承擔本地企業與居民的日常賬戶開立、轉賬匯款和對公賬戶管理等職能。隨着大型銀行和互聯網科技企業在支付領域不斷創新,中小銀行在支付體驗、效率、功能上的差距逐步顯現,導致客戶大量流失。與此同時,它們在理財業務上的侷限也日益凸顯。大多數中小銀行缺乏自主的資產管理能力,無法設計多樣化的金融產品。理財業務往往依賴外部機構代銷,產品以低風險、短期限爲主,不僅難以滿足客戶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也缺乏足夠的附加價值和吸引力。
業務單一帶來的挑戰是全方位的。最直接的是收入結構脆弱。利息淨收入是中小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其佔比通常超過80%,利差一旦收窄,銀行盈利空間就會大幅縮減。2024年,商業銀行淨息差進一步下降,全年平均值爲1.52%,較2023年末下降了15個基點,創下歷史新低。其中,城商行和農商行的淨息差分別爲1.72%和1.45%,分別較2023年末下降了18個基點和12個基點,降幅明顯大於行業平均水平。中小銀行的淨息差收窄直接導致其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增長放緩。例如,2024年全年商業銀行淨利潤爲2.32萬億元,同比下降2.27%;其中,民營銀行的淨利潤同比下滑7.84%,降幅最大,城商行和農商行的淨利潤同比分別下降13.14%和9.76%。此外,2024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營業收入同比減少2.0%,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0.4%,但增速較前期有所放緩。2024年民營銀行的淨利潤總額爲188億元,平均每家銀行利潤不足10億元,顯示出整體盈利能力較弱。此外,部分中小銀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地區經濟和屬地經營限制的影響,尤其在經濟較爲落後的省份,中小銀行的盈利狀況更加嚴峻。
與此同時,客戶黏性不強,服務缺乏個性化,導致客戶流失嚴重,尤其是年輕羣體和成長型企業,幾乎不會選擇中小銀行作爲主要合作方。品牌效應弱、市場認知度低,也讓中小銀行在激烈的金融競爭中被邊緣化。
當前,中國一些中小銀行仍在按照大型銀行的發展思路試圖突圍,它們希望通過擴大資產規模、提升負債端能力等方式複製大型銀行的發展路徑。然而,這種以“規模換增長”的思維方式在當下複雜的金融生態中已不再適用。中小銀行無法在資本、技術、客戶資源等方面與大型銀行抗衡,簡單複製大行模式往往只會加劇經營風險,掩蓋結構性問題。在新經濟、新金融迅速崛起的今天,中小銀行如果不能跳出傳統存貸邏輯,就很難找到新的增長點。
安邦智庫的資深研究員指出,中小銀行的經營模式要改變,要向着財務公司的方向發展。實際上,中小銀行往財務公司方向發展,在過去曾有銀行搞過,但後來絕大部分往簡單存貸方向走了。現在則又要再度倒過來了,要往經營的方向走,所以最終還是財務公司了。因爲只有深度介入到供應鏈、商業模式、市場以及信息,中小銀行才能與實體經濟捆綁在一起,才能真正融合發展。
如果對比國外的中小銀行可以發現,一些國家的地方銀行已經在爲企業提供財務管理服務方面走在前列,開拓出新的利潤增長曲線和客戶黏性路徑。以德國的Sparkasse系統爲例,這一由衆多地方銀行組成的儲蓄銀行體系,在服務本地製造業企業方面表現尤爲突出。Sparkasse不僅承擔了傳統信貸和結算職能,更進一步成爲企業集團的財務協同平臺。它爲客戶提供定製化的財務顧問服務、企業賬戶統一管理、集團內部結算、跨子公司賬期協調、票據融資以及出口結算等綜合性服務。特別是在德國中小製造企業佔據主體的工業生態下,Sparkasse爲這些“隱形冠軍”企業量身打造了貼近實際運營的金融支持方案,大大增強了企業的運營效率與財務穩健度。這種深入企業財務核心的服務模式,幫助銀行實現了從“資金供給者”向“財務管理夥伴”的角色躍遷。
這一經驗對中國中小銀行極具啓示意義。類似的探索也在其他國家得到實踐。在美國,以Live Oak Bank爲代表的中小型社區銀行,專注於爲特定垂直行業(如獸醫診所、牙科診所、釀酒廠、農業合作社等)提供定製化金融服務。Live Oak不僅提供傳統貸款服務,還深入瞭解每一類客戶的現金流結構、週期性需求與稅務痛點,通過數據驅動的分析系統,向這些中小企業提供涵蓋融資、賬期管理、資產規劃、退休金安排等一攬子財務解決方案。通過SBA擔保機制和自有的數字貸款平臺,Live Oak成功將“銀行+財務諮詢”的複合角色嵌入到客戶的長期經營中,使自己成爲這些中小企業財務戰略的一部分,從而顯著增強了客戶黏性和長期利潤率。
在日本,地方信用金庫(Shinkin Bank)也採取類似模式服務本地中小製造企業與商戶。它們與企業保持長期“主辦銀行”關係,不僅提供資金支持,還爲企業在稅務、家族傳承、併購與技術設備投資等方面提供一體化的財務建議。在某些地區,信用金庫還幫助企業參與地方經濟數字化轉型,通過金融科技平臺實現財務共享、採購集成和協同融資。其“陪伴型”服務模式使中小銀行成爲企業長期發展的穩定支撐。
中國地方也擁有大量具備產業鏈縱深和集羣效應的中小企業,如果銀行能夠突破傳統信貸邊界,深度嵌入企業日常運營的財務體系,通過提供賬期融資、資金歸集、集中結算、供應鏈金融等服務,不僅可以提升客戶依賴度和服務附加值,還可以構建起新型業務生態,拓展自身盈利空間。它們迫切需要尋找突破路徑,例如依託本地產業特色,發展差異化產品;或者藉助科技手段,打造輕量化、數字化的財務服務平臺,提升對企業的綜合服務能力。也可以嘗試與地方政府、園區平臺等建立合作,搭建區域性金融生態圈,擴大服務半徑。
更爲關鍵的是,中小銀行普遍不具備開展投行業務、跨境結算、國際業務等高附加值服務的能力。這使得它們在面對大型企業、外向型企業乃至成長型科創企業時,明顯力有不逮。服務手段越單一,目標客戶羣體就越窄;而客戶結構越單一,銀行本身抗風險能力就越差,發展也越困難。所以,中小銀行現在轉型正當其時。(來源:安邦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