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青年走進安吉餘村探尋生態文明“密鑰”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任朝霞 通訊員 楊興宇)竹編技藝的現代轉化、茶道美學的國際表達、“思政下午茶餘村站”的思想碰撞……在“兩山”理念提出20週年之際,來自英國、德國、俄羅斯等12個國家不同高校的20餘名師生與30餘名東華大學師生共同組成暑期實踐團,走進浙江安吉餘村開展“生態時尚全球合夥人工作營”,以實地調研、文化體驗、創意設計等形式,探索可持續時尚賦能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新路徑。
走進竹印象博物館,竹編器具、竹雕藝術在光影中訴說着千年竹文化。中外學生跟隨非遺傳承人學習傳統竹編技法,在穿、插、繞、貼的實踐中,沉浸式感知中國非遺的匠心與溫度。
“我們小組從《孟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哲思中汲取靈感,通過竹竿和竹絲編織的經緯結構形成視覺聯結,寓意全球協作的紐帶。”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2024級本科生詹雅雯介紹小組設計作品時說。
在安吉白茶集團,大家在專業茶藝師指導下執壺品茗,感受中國茶文化的韻味。在安吉白茶園,師生們聆聽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黃杜村黨總支書記盛阿偉講述白茶產業從無到有的奮鬥歷程,深刻體悟“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中國式現代化鄉村實踐。在馬吉村,村書記徐濱分享了該村通過古宅活化、非遺體驗、田園研學等創新模式,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經驗。
“這不僅是農業發展,更是將生態資源轉化爲民生福祉的智慧。”來自東華大學人文學院的白俄羅斯留學生達莉亞感嘆道。
在田野間開畫室、在鄉村修寵物樂園……暮色降臨,中外青年圍坐在一起,暢談安吉餘村未來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還將“思政下午茶”網絡欄目“搬進”餘村,中外青年分享駐村實踐感受,共同探討鄉村振興的“餘村密碼”。
此次“生態時尚全球合夥人工作營”由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人文學院聯合上海市服飾學會共同舉辦。
作者:任朝霞 楊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