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茶馬古道傳統村落】在八宿縣來古村探尋冰川古道生態智慧

(原標題:【探訪茶馬古道傳統村落】在八宿縣來古村探尋冰川古道生態智慧)

中國西藏網訊 6月8日,由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中國建築文化中心、青海民族建築研究會等相關工作人員組成的綜合科考隊以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八宿縣爲起點,開展爲期10天的文化遺產普查。科考隊深入然烏鎮來古村,在萬年來古冰川與然烏湖的環抱中,展開古建測繪、非遺調研以及生態人居研究。

圖爲航拍然烏鎮來古村

來古村位於318國道沿線,是茶馬古道昌都段的重要節點。村內現存清代石砌碉樓羣、傳統水磨作坊及石刻技藝等文化遺產,其依冰川而居、逐湖而牧的生存智慧,被譽爲高原人居環境活態典範。近年來,來古村依託旅遊資源稟賦,建成來古村公益客棧,交由羣衆承包經營;打造包括藏式茶館、旅遊諮詢、嚮導、土特產銷售等在內的來古村旅遊接待室;招商引資山居項目,解決本地就業崗位……在當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村民們身體力行地爲保護家園生態環境展開主動思考和探索。科考隊路遇村民扎西,他說:“我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讓每一個來到然烏的人,都感覺到我們對於自然的崇敬,讓別人看到我們就是這樣守護着我們美麗的家園。”這種將生態保護意識融入日常生活的理念,爲科考隊提供了文化生態共生的鮮活案例。

圖爲科考隊合影

據悉,自2015年起,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聯合多地機構,對川藏青滇甘五省區茶馬古道沿線展開系統性科考。截至2025年,已完成392個古鎮、古村、6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考調查。此次八宿科考,將依託前期成果,建立“茶馬古道文化遺產大數據庫”,實現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活態利用。

負責此項工作的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副秘書長、專家委員會副主委馬紮·索南周扎介紹:“茶馬古道道路網絡是我國西部民族地區族羣交融、互嵌共生的歷史空間廊道,茶馬古道沿線傳統村落是我國西部青藏高原與周邊地區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態示範區,更是時代背景下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城鄉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地。這一區域的城鎮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城鎮發展本身的問題,更關乎民族文化、青藏生態、民族團結、以及當地羣衆的發展福祉問題,具有典型性、示範性、特色性、戰略性的特徵。茶馬古道沿線傳統村落、古鎮古村是茶馬古道沿線最核心的文化遺產綜合載體,也是該區域最主要的城鄉人居環境形態,茶馬古道沿線傳統村落整體保護與協同發展共性關鍵技術的專項研發和典型應用示範意義重大。”

圖爲來古村建築

茶馬古道承載着中華民族和合共生的文化基因,見證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幽幽古道上,雖然馬幫的鈴聲已遠去,但來古村的碉樓在冰川映照下仍靜靜矗立着。此次八宿站科考,不僅是對文化遺產的搶救性記錄,更是爲高原村落可持續發展探索新路徑。(中國西藏網 記者/周晶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責編: 郭爽 )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