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中華民族認同 泛藍的機會與責任
中國時報社論
今天是國慶日,作爲革命建國政黨的中國國民黨也正處於選出新主席的轉折關頭。在藍白合作挺過大罷免的谷底回升態勢下,新的國民黨領導者能否團結黨內各路實力派諸侯,甚至作爲整個在野陣營的桶箍,穩健開拓重返執政之路,備受矚目。
中華民族 兩岸重疊認同
不可諱言,在各項內外政策中,朝野間最大的分野,還在兩岸關係與國際戰略。而決定此一政策走向的,仍繫於不同黨派支持者的國族認同與情感因素。然而,9月份美麗島電子報國政民調以「複選」形式提供的多選題結果卻顯示,過往刻意詢問「你是臺灣人、還是中國人」等二分法方式所得的結果,有擴大全民認同分岐之嫌。
如果能夠多重選擇,則結果顯示,除認爲自己是臺灣人的佔壓倒性的95.8%外,也有近9成民衆認同自己是中華民國一分子,就連自認屬於泛綠民衆者也有8成1認同中華民國。此外,在全民當中,認同自己是華人者達7成6、認同是中華民族者也有7成2。選擇接受中國人認同的有3成2,南島語族有2成6,甚至連自我認同可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分子」的也有6.2%。其中,在國民黨支持者中,最後一個選項的可接受比例更趨近12%。
這項結果顯示,主流民意雖然受親綠媒體和官方語境多年洗腦影響,全社會堅守中國人身分者仍達3成以上;若擴及外延性更強的「兩岸重疊」認同──包括華人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則都有7成以上的認同度。
就此,大陸實際上已做出諸多調整,以兼顧原則底線和臺灣民意的流動性。最顯著者,莫過於習近平去年4月在北京二度會面馬英九時提出的,「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的論述。在馬習會中提出陸方主張時,習近平都以中華民族開頭,強調以「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來把握兩岸關係大局,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等等。
這已顯示,只要臺灣各界仍秉持中華民族情懷、心繫民族同胞整體利益,以整體民族福祉和發展復興大勢爲念,就算兩岸間仍有諸多矛盾有待化解,但大陸仍願意和臺灣積極開展各項合作,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
可惜,這一在去年520前提出的重大立場,賴政府上臺後不但置若罔聞,反而變本加厲,依附美方驥尾,跟風炒作旨在否定中華民國治理臺灣合法性的「臺灣地位未定論」。國民黨這邊,在現任領導層的帶領下,也未見到任何接球迴應、續上陸方這一橄欖枝的動作,仍在以爭取美方青睞、擴大對日交流爲優先取向;而對大陸,僅勉強維持交流管道不墜和臺商募款之不斷而已。價值性和工具性的本末倒置,不得不令人搖頭。
蓄積民氣 引導思潮改變
值此國民黨將選出新任黨主席的關鍵時刻,所有候選人和有投票權的國民黨員都應擦亮眼睛,認識到,架構一個和平的兩岸關係,纔是全民願意授權給國民黨、讓這個有效黨員僅30多萬人的政黨,帶領在野陣營前進方向的主因。否則,如果國民黨不能在思想與政策行動上,滌盪目前的對美依附、對陸敷衍政策,又怎麼會有能量領導所謂的泛藍與在野力量?又如何蓄積民氣、引導民衆思潮的改變,在2028年重返執政?
或有人提出,國民黨人的選舉,只需注重清廉、治理能力和候選人本身條件即可,不須像民進黨那樣在國族認同問題上做太多發揮,否則反而會掉票。然而這種說法充滿着心虛和誤判,依據前述美麗島電子報民調,光是泛藍羣衆內,持中國人認同者就達過半數的5成8,社會全體的中華民族認同更超過7成、在泛藍內達8成6;即使是泛綠羣衆,亦有5成5的人接受中華民族認同、1成3接受中國人認同。
有這樣的民意基礎打底,國民黨的政治人物又何以不敢對支持者高聲喊出中國人認同、對全社會呼籲以民族整體利益爲念,反制美國軍工複合體的臺海拱火陽謀,與日本右翼的「挾臺抗中」意圖?唯有當國民黨真正願意倚靠中華民族認同基礎,提出與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相符的臺灣核心利益,這樣的定位纔有可能翻轉在「認同」戰場上的心虛氣短,重新站上價值高地,並據此引領民氣重返執政,進而與大陸謀求和平發展,參與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