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藍營引領思潮 捍衛中國人認同

中國時報社論

隨着第二場辯論會召開,包括郝龍斌、蔡志弘在內的主要參選人都出席,國民黨主席的改選正式進入深水區。候選人之間就兩岸政策、國族認同和國際局勢的對話與交鋒,也逐步深入。在民進黨多年以臺獨思維洗腦下,從國民黨在2016年失去政權至今,國民黨絕大多數的政治人物便不再提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乃至於身爲中國人的國家認同,以至國民黨長期失去話語權,也失去民心。

迴避認同 失去話語權

雖然歷次民調均顯示,臺灣民衆中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比例仍佔多數;具有中國人和臺灣人雙元認同者,也一直穩定保持在2、3成之間,但弔詭的是,明明倚靠這批支持者不離不棄才能運作至今的國民黨政治人物,卻往往不願公開、不敢大聲地爲這些最鐵桿支持者代言;而只從選舉思維出發,在認同問題上隨民進黨拿香跟拜,最後導致全黨陷入失語也失魂的困境。

在思想情感缺乏感召力的情況下,縱有再縝密的政策倡議或人才儲備,也無法形成一種具有心靈內聚力的強勁力量。這也是過去多年來國民黨被視爲一盤散沙,一遇低谷就容易遭到各個擊破的主因。

所幸,這次黨主席改選,候選人紛紛就認同議題大方表態。張亞中是一貫主張中國人和中華民族認同的。早年出身民進黨的鄭麗文,此次參選也喊話:如果怕說「我是中國人」就沒選票,「那請你加入民進黨」。長期擔任馬英九幕僚的羅智強則說,「我是中國人,這是我的認同,請你尊重我。我的中國就是中華民國。」具有軍系家庭背景、早年出身新黨的郝龍斌則訴求,自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信念從未改變過。

可見,在大陸綜合國力整體持續上升、川普2.0交易型外交陰影籠罩,以及民進黨操弄抹紅實則意圖壟斷政權的手法被民衆看破的情況下,臺灣民意出現了明顯的轉變。越來越多人開始認知到,維護兩岸和平,與堅持中華民族認同、中國人認同其實密不可分。兩岸之間越是有堅定的共享認同,對臺灣維持自身的自由民主體制、市場經濟體制,其實才越有利,越能得到大陸的尊重。兩岸也纔有更多談判的空間。

如今我們看見,臺灣民意的轉向,特別是非綠板塊民意的態度轉變,正在牽引着包括黨主席候選人在內藍營菁英的思想轉變。下一步要觀察的是,當這場黨主席選舉的熱鬧勁過去之後,關於民族認同、中國人認同問題的大討論還會不會在國民黨內繼續下去,能否由藍營逐步擴散至全社會,帶動整個臺灣社會的再思考,從而讓兩岸的互動常態化。

翻轉檯獨 帶動新風潮

這就要看藍營的下一位領頭人,是不是具有充分的魄力和感染力,具有足夠廣闊的社會支持基礎,引導黨的政策走向,繼而帶動整個社會翻轉民進黨的臺獨思維。政黨作爲一個在政治鬥爭中求發展、圖生機、爭票源的組織,先天就具有理想面和務實面的雙元性。沒有共享的理想價值,則一個黨無從組成和凝聚;但沒有能夠贏得選舉的務實能力,則黨的理想價值也沒有在公職平臺上發揮的空間,遑論影響大勢。

過去的國民黨領導人,老是喜談「不要搞意識形態」、「不要老是談政治」的空話,試圖僅僅以民生和政策問題的攻防來掩蓋臺灣社會內部的認同分野,和依此而生的在兩岸政策與國家整體戰略上的分歧。可喜的是,如今有可能當選新主席的幾位候選人,都不再是這種迴避型的政客,也都能直抒胸臆地談自己的認同和兩岸觀。

就算他們之間仍有表述上和政策優先順位上的差異,但是舉凡要捍衛中國人的認同、國民黨必須作爲溝通兩岸、爭取和平的主導力量,以及鮮明反對臺獨主張、抨擊民進黨一味將臺灣利益無條件地跪讓美國等等,這些昔日國民黨領導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話題,都已在此次黨主席的競選辯論中,一一展開討論,且逐漸成爲共識。

這種變化,並不是國民黨的政治人物忽然靈光乍現,而是整個社會的思潮變遷,催促着藍營的領頭人物必須跟上民意的腳步。因此新任黨主席必須說到做到、劍及履及。但如果當選之後爲了選票又畏首畏尾,那國民黨此刻享有的民意小陽春,很快又會付諸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