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與網路世代脫隊的藍綠遺老們
中國時報社論
在綠營壓力下,民進黨政府研議限制學生使用抖音,大陸網友改編王世堅質詢爲網路神曲《沒出息》,被綠委王義川斥爲統戰洗腦。國民黨主席選舉期間,對特定候選人冷嘲熱諷的簡化字網路訊息滿天飛,趙少康因而怒告「大陸介選」,但藍營基層又笑又氣。網路日新月異,傳統政治人物若還是固守舊思維,免不了被新時代淘汰、被新世代訕笑。
大陸社羣崛起 創意源泉
惡搞政治人物的網路文化,在臺灣見怪不怪,這陣風近年來吹到大陸,柯文哲、王世堅、韓國瑜當年在臺北市議會激烈交鋒的場面,很早就被大陸網友熟知。有大陸網友自願當「搬運工」,把臺灣政客、網紅、名嘴影片重新剪輯,貼在大陸社羣媒體上。兩岸體制不同,既然中共官員不容在大陸網路被揶揄,大陸網友關心臺灣時事,甚至把自己立場代入點評,本質也是臺灣民主政治與自由風氣的優勢所在。
不過,有別於過去關心臺灣政治的大陸網友,多以翻牆手段來到臉書與臺灣網友論戰,扮演「不速之客」的角色,隨着大陸網路飛速發展和技術進步,抖音、小紅書和B站強勢崛起,愈來愈多臺灣人主動到大陸的網站、社羣媒體探索新世界。至於誰是主、誰是客,已經難以分清。儘管大陸官方對這些平臺存在管理和審查,但數以億計的用戶和流量,令這些平臺無疑成爲民間活力和創意源泉。
當然,如何防範青少年沉迷社羣軟體,或導致不良習慣,或因惡質訊息而敗壞社會風氣,的確是一個必要也亟待討論的公共議題。這不僅是全球各國所關心,也是大陸內部的官民共識。另一方面,從早期的臉書、Twitter(X)到現在的抖音,在民主政治體制下,社羣軟體對民意、對選舉產生的影響力愈來愈強,也是不爭的事實。但是,若上綱上線到國家安全、認知作戰層面,不是缺乏自信、跟不上時代,就是刻意爲之,另有所圖。
可以理解,像趙少康這一代從1980年代就開始呼風喚雨的「政治金童」,仍然迷信於透過傳統媒體、政論節目、電視廣告,先主動「丟出」話題、再引發社會討論,這一整套影響民意認知的宣傳動員策略,畢竟曾經屢試不爽,是屬於他們「黃金年代」的必勝公式。就像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大陸介選」就是趙少康在未掌握實際證據時,先喊先贏、先聲奪人,試圖主導選戰走向。
打破政治高牆 民間對話
然而,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會查證的網路時代,已經與傳統媒體環境大相逕庭,趙少康這種老派的輿論技巧,明顯踢到鐵板。趙少康列舉大陸介入國民黨主席選舉的「證據」後,很快有網友發現,不過是一些大陸背景的海外KOL自主創作,而其中一位更是公開批評過中共,根本不是官方所能控制。同理,當年民進黨側翼林瑋豐自導自演、假扮中共網軍批判民進黨,也是透過網友自行肉搜之後才真相大白。
當大陸抖音神曲《大展鴻圖》風靡臺灣校園,王世堅「作詞」的《沒出息》在對岸中小學生羣體中廣爲傳唱,令人赫然發現,兩岸基層民衆的隔閡根本沒有那麼大,只是由特定政黨和政治人物刻意築起的政治藩籬,人爲誇大了兩岸民意的差異。
在去中心化、自下而上的網路媒體時代,獨樂樂不如衆樂樂,已經成爲兩岸民間主流思潮,如果還是板起一副嚴肅的臉孔,以說教語氣向民衆灌輸政見和概念,只會離民心愈來愈遠,這也是賴總統「團結十講」無疾而終,結果被KUSO爲「萊爾校長」淪爲笑柄的原因。
無論是大陸的小紅書、抖音、B站,還是臺灣人常用的臉書、IG、Threads,生活纔是日常,政治並非全部。兩岸民衆透過網路,打破政治高牆,用最淳樸、最真實的生活語言彼此對話、相互認識,這不僅是兩岸交流的初衷與本該有的樣貌,更是兩岸執政者、政治菁英應該從善如流的自然趨勢。
國民黨選舉期間,藍營不少人都陷入「兩岸政見有沒有選票」的迷思,殊不知,如果脫離現實、脫離民意、在同溫層內取暖,不僅沒有選票,更沒有未來,他們若不能跟上時代,就像是連火車轟鳴聲都害怕的晚清遺老,在角落獨自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