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泛藍共主要有經略中國的格局

中國時報社論

由旺中媒體集團主辦的國民黨主席選舉的最後一場電視辯論會11日落幕,各候選人聚焦兩岸政策、外交路線、認同問題、史觀立場等深入辨析,展現國民黨失去政權近十年來,黨內菁英首度就上述問題深刻討論,甚至互相詰問的風采。

積極捍衛中華史觀

能夠成就此景,不僅是因爲各參選人之間的風度和默契,更重要的是,民意的呼喚、黨員的心聲,和全社會對最大在野黨的期許,國民黨有責任爲臺灣提出一條嶄新而務實可行的路,爲臺灣的未來許下一個和平安康的承諾,使得國民黨的菁英們不得不認真面對泛藍陣營蔓延已久的路線焦慮。

作爲國民黨的候選人,主張自己是中國人、願意帶領黨爲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而奮鬥,本屬天經地義。但重點是,一個黨主席能否讓所有黨員乃至支持羣衆,也認同這樣的理念,並化爲具體的行動跟主張?能否使中國人認同、中華民族認同,重新躍居臺灣社會的顯性聲音?這恐怕仍是國民黨在臺灣生存發展的關鍵。

如果只是泛泛地談公共政策、只看候選人的個人條件,那麼對人民及新世代來說,國民黨或許並非抗衡民進黨臺獨操作的唯一選擇,畢竟這麼多年來,國民黨也沒展現出什麼讓人驚豔的國家論述和執政能耐。對大陸而言,國民黨若不願談中華民族認同、不重視全民族的發展利益,只關注臺灣內部的選舉得失,那和民衆黨乃至民進黨也沒什麼差別,而不再是足以共同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依託。

在這次各候選人提出兩岸政策中,有人主張「強強合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有人主張「和中不舔共」,呼籲大陸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還有人主張國共儘速先簽訂兩黨之間的兩岸和平備忘錄,作爲2028年競選的綱領,爭取民意的認可。這些主張既有重疊之處,也有政策優先順序上的明顯不同。

這次的辯論主軸鎖定在兩岸關係上,提問人所提出來的問題固然尖銳,卻正是泛藍支持者長期關切而被國民黨忽視的問題,更是大多數臺灣民衆關切的問題。國民黨過去執政就是由於展現出一個能夠與大陸有效溝通的政權,甚至能夠在美中之間平衡求取臺灣最大利益的政府,失去政權之後,九二共識不敢提了,大陸交流不敢去了,跟着民進黨喊反共,這樣的回頭路讓泛藍人心渙散,民心盡失。

重新站上兩岸舞臺

提問人介文汲提出作爲最強反對黨,將如何對抗民進黨?區桂芝提出重建課綱、修法保障人民交流以及重啓國統綱領的問題。蔡正元質問候選人如何定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性質?會接受美國以臺製中和阻礙中國崛起到什麼程度?趙春山提問,維持現狀是臺灣主流民意,但兩岸能夠繼續維持現狀嗎?周錫瑋提問泛藍、泛綠、泛白的基本主張是什麼?有何異同?國民黨要做泛藍共主應該如何爭取最大多數的支持?以上這些問題正是臺灣最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更是泛藍共主不能迴避的政策,只有直面這些問題,國民黨才能走出選舉盲區,回到中國國民黨原本的兩岸地位,並有能力領導臺灣人民繼續前行。

候選人面對這些問題,雖然未能全面完整的論述,但都不再回避而能提出基本的觀點。大家也都同意兩岸要重啓交流對話,推動國共和解是使命,也不認同國防軍費提高到GDP的5%。除了張亞中提到一中憲法和終極統一,統一看來還是國民黨的禁忌。不過,通過這次國民黨選舉,讓臺灣社會重新認識到,原來國民黨在面對臺獨聲浪綏靖低伏多年後,黨內的領銜菁英們還是願意正面主張兩岸積極交往,願意積極捍衛中華史觀與中國人認同的,甚至他們都表態,願爭取與大陸領導人正面互動對話的機會。這樣的切磋琢磨足以振奮支持者,也能對臺灣社會和兩岸關係帶來正面的效應。

下一任的國民黨主席不只是要擔任泛藍的共主,帶領國民黨在2026年、2028年兩場重要選舉中取得佳績,更要凝聚全臺灣人民的共同意志,與大陸共謀兩岸的和平發展,讓國際社會重視在臺灣民意中實際存在的一股堅守和平的巨大聲音。如此,臺灣才能在安定的環境中重整步伐,發展經濟;中國國民黨纔有機會重新站上中國的舞臺,讓孫中山先生的遺志得以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