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閩客外省族羣 行政院一筆抹滅
中國時報社論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在「國情簡介」有關人口與族羣介紹裡,發佈非常有趣的內容:「臺灣目前已設戶籍人口2.6%爲原住民族羣,另外來人口占1.2%,其餘人口占96.2%。」一般這類介紹是爲了讓人瞭解族羣的組成,所以會以最多數的人口結構爲主,再輔以各族羣數目。但這個介紹只說最少的部分,有關客家人、閩南人、外省族羣似乎都是不存在的「其餘」。而這個「其餘」佔了96.2%。那這個國家到底是什麼族羣組成的,誰看得懂?
最重要閩南族羣被消失
更有趣的是其下的介紹只有少數民族:「我國境內的少數種族、族羣,包括經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與蒙藏族,而在語言上的少數種族、族羣,則包括原住民族、客家族羣、蒙藏族、新住民、移工等。」但最重要的閩南族羣,也就是從明清開始的大量漳泉移民,全都不見了。
依照林濁水曾提出的四大族羣分類,原住民佔2.6%,閩南人約佔73%,客家人約佔12%,外省人約佔13%,雖然這分類在學術上不夠精確,但不失爲一般人看待族羣的觀點。即使以此爲準,行政院的寫法也完全抹去客觀的事實。
究其實,行政院盡其全力要避免的就是說出臺灣佔最大多數的閩南人。因爲「閩南人」就意味着來自福建,也即是臺灣文化的原鄉。但現在民進黨所強調的「本土文化」,包括:臺語、臺灣戲曲、民間信仰、民俗傳統,哪一個不是來自唐山原鄉?這是避不開的歷史事實。但民進黨卻想透過纂改史實,繞開真相,扭曲歷史,去塑造另一種不知所云的臺獨意識形態。
然而,歷史是無法改變的。臺灣的族羣遷移史早有人類學者研究得清清楚楚。考古學家張光直早已論證臺灣是一個移民構成的島嶼。現在被稱爲原住民族的平埔族與少數民族,其實應該正名爲「先住民族」才準確。他們屬於南島語族,約在距今6000至4500年前,從大陸東南沿海遷徙而來,中間歷經金門、馬祖等海島,穿過海域,慢慢遷徙到臺灣。這便是臺灣北部與西部的大坌坑文化。有臺派學者喜歡引用澳州學者的說法,說臺灣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但只要比較金門的復國墩文化(張光直推斷約9000至7000年前),和馬祖的亮島人一號的考古(據德國馬普研究室分析,約爲8300年前),就知道最早期的南島文化仍是從大陸東南沿海遷徙到臺灣。只要想想,6000年前的大坌坑人,怎麼可能是8000年前亮島人的祖先呢?誰是誰的祖先還不清楚嗎?
莫讓臺灣人成無根浮游
這是非常漫長的遷徙時間。想想以2000年爲長度,也就是從耶穌到現在的20幾個世紀,南島語族才從大陸東南沿海遷移到臺灣,中間會歷經多少氣候變遷、海水升降、航行技術改造、地質變動等,才從微小的改變成爲遷徙的機遇。這何嘗不是臺灣史讓人感動的地方!
臺灣在宋元以前都曾以「琉球」爲名,載諸於《隋書》、《島夷志略》等書中。而明朝顏思齊與鄭芝龍來臺開墾,與荷蘭來臺開商埠,則爲臺灣帶來大量漳泉海商與農民。其後的鄭成功軍隊驅除荷蘭,移墾臺灣,以及清朝的大量移民,更讓臺灣成爲漢人的居所。清朝統治的212年間,漢族居民從早期30萬增加到255萬人。而耕地面積則從1萬8000甲激增到75萬甲。這便是構成現在成爲臺灣人主體的閩南與客家人。而後,則是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的大遷徙,約有130幾萬人。這些漢人一共佔了96.2%。
這就是構成臺灣族羣的歷史脈絡。所以臺灣有源遠流長的河洛文化、漢學詩文,也有客家文化傳承。這樣清楚的族羣脈絡,豈是行政院一句「其餘人口」就能唬弄過去的。瞭解了自己的原鄉,纔會更瞭解臺灣文化的特色。去中國化、去漢化,真的能抹去身上流淌的血液和深植心中的文化底蘊嗎?
政治是一時的,幾年後政權必定再輪換,但歷史文化卻是源遠流長無法改變的,族羣的生命史也一樣,那是深植在家族血緣與人心深處的真情。政治人物把臺灣96%的主體族羣全部變成「其餘」的無根浮游羣落,那是多麼殘忍無情的一顆暗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