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淡化政治前提 讓小兩會自然運轉

中國時報社論

大陸農曆年前釋出先行恢復福建、上海團客來臺觀光的利多訊息,但兩地踩線團的來臺申請,至今仍被民進黨政府以「觀光小兩會須協商溝通」爲由擱置,陸委會亦3度否決上海官員出席臺北燈節。陸客來臺眼看好事將近,兩岸官方卻又陷脣槍舌劍,善意沒有堆疊,誤會愈積愈深。

薛丁格的小兩會

諷刺的是,兩岸之間目前圍繞陸客議題的糾纏,可用「薛丁格的小兩會」來形容。雙方就觀光小兩會近期接觸的事實,呈現出「既承認又否認」的紊亂狀態。陸委會反覆強調,民間業者往來不能代替小兩會溝通協商,因而不放閩滬踩線團來臺。不料,國臺辦表態稱,「不反對兩岸恢復旅遊後的小兩會聯繫溝通」,並透露去年11月臺旅會原定訪陸但臨時取消、今年春節前海旅會曾就踩線團事宜知會臺旅會駐北京辦事處。

國臺辦罕見證實小兩會之間確有互動,形同打破外界過往對兩岸半官方或事務性管道的誤解:第一,小兩會並不存在「已讀不回」的狀況,雙方既然一度安排好臺旅會訪陸,說明必然有溝通協調;第二,民進黨政府多次表示「卡」兩岸觀光的是陸方,但當陸方把檯面下溝通事實攤開後,明顯看出變卦的是臺旅會;第三,既然陸方已承認小兩會有接觸,並不反對小兩會在恢復陸客後溝通,說明我方堅持的「不設前提溝通」的訴求,部分程度已獲對岸默認。

然而,陸委會的迴應令人莫名其妙。陸委會表示,去年11月臺旅會董事訪陸是「交流參訪」而非溝通協商,「不要混爲一談」,至於春節前海旅會向臺旅會駐北京辦事處知會踩線團事宜,與過去踩線團是由雙方先行溝通好,再做相關安排完全不同,我方難以配合「陸方片面安排」。

陸委會此番表態,顯然不利於兩岸互信。既然雙方小兩會已有互動,那麼究竟是「交流參訪」還是「溝通協商」,難道是我方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更何況,民進黨政府多次強調,樂見兩岸有意義的對話,也呼籲對話不設前提,既然陸方已經邀請臺旅會組團訪問,難道不是絕佳對話契機?難道不是我方所樂見?怎麼又突然反悔,以至於到現在,連小兩會互動接觸都要刻意定義爲「不是協商」、「片面安排」呢?

固然,兩岸在恢復觀光問題上,彼此都有一定的政治考量,也要滿足各自內部的政治需求,但顯然民進黨政府的政治考量更多,也更加變幻難測。例如,在上海官員參加臺北燈節的專案審查上,陸委會固然有權否決,但給出的理由可謂顛三倒四,一會兒扯到大陸《懲獨22條》,一會兒扯到上海臺辦杯葛臺商參加海基會春節聯誼,一會兒又扯到小兩會,不知立場何在。

陸委會出爾反爾

由此看來,民進黨政府對陸客觀光議題出爾反爾,看似是「小鼻子小眼睛」作怪,但深層次是對兩岸民衆深度交流的懼怕,也不敢面對黨內諸如「開放陸客等於被統戰滲透」等激進主張。畢竟,綠營利用疫情導致兩岸交流中斷的3年時間,透過反中、仇中及各種謊言築起了一道無形高牆,一旦大量陸客來臺、臺人又大舉登陸,兩岸恢復大交流,便意味着綠營抗中論述的瓦解。

陸方罕見將小兩會互動接觸狀況公之於衆,相信是無奈之舉,也意在反將一軍。既然如此,陸方也應順勢思考:過去一貫營造出「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就沒得談」的語境,事實上也到了調整的時候。無論是5年前新冠疫情爆發前,透過既有溝通機制,北京邀請我方專家赴武漢考察,還是此次小兩會就陸客來臺的事先接觸,幾乎只差臨門一腳,這些事實都說明,兩岸在既有協議架構下的民生事務性溝通互動,完全可以自然運轉,不必與特定政治問題掛鉤。

恢復陸客來臺觀光,兩岸官方確實已經做了不少事,再次走到僵持的地步,相信絕非主流民意樂見。若大陸能夠以大格局、大氣度,在去年11月邀訪臺旅會的基礎上,再次邀請我方以臺旅會名義登陸,以落實陸客踩線團及後續事務,賴政府亦應以就事論事而非牽扯政治的務實態度,歡迎踩線團來臺,纔不會讓過去一段時間累積的善意白費,也不會辜負兩岸人民對和平交流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