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還假於民合情合理 無需政治化
中國時報社論
立法院三讀通過俗稱「還假於民」法案,新增「4+1」假期。然而,不但民進黨立委全數反對此案,罷藍團體甚至將此視爲提高民衆參與罷免在野黨立委的訴求,聲言一旦大罷免成功就要把新假日全部砍掉,引發矚目。
民進黨反對理由牽強
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修正案,未來將新增「4+1」天國定假日,包括9月28日教師節、10月25日光復節暨金門古寧頭大捷紀念日、12月25日行憲紀念日、農曆小年夜,再加上5月1日勞動節改爲全體勞工適用的放假日,因此對勞工而言是新增了「4+1」天假日。
這次新增假日之所以會稱爲「還假於民」,主要是因爲這幾天本來就是放假日,2016年蔡英文執政時,主導修正《勞動基準法》,將勞工「雙週84小時」的工時改成「單週40小時」,並同時刪除了包括上述特定日期在內的7天假日。事實上,蔡英文在競選總統時,曾經承諾不會砍7天國定假日,然而,上任後因爲強推一例一休,還是把這7天刪除了。
民進黨反對這項修法的理由之一是,綠營認爲國民黨之所以要回復假日,是因爲目前反罷並不成功,所以纔想要用增加國定假日來討好勞工。但這個說法並不確實,畢竟恢復被砍假日一直是勞團的訴求,也是在野黨的主張,只不過因蔡英文執政時期,民進黨在立法院是多數、也始終反對,因此被砍的假日改不回來,直到在野黨在這屆立法院成爲多數,還假於民才終於闖關成功。但其實也只是部分恢復被砍掉的假日而已。
事實上,國民黨立委在去年10月就已提出相關法案,莫非民進黨承認當時親綠陣營在這屆立委上任還不到1年時,就已經在推大罷免了嗎?否則何來爲反罷才加假的情況呢?再說,這種說法顯示,連民進黨也知道恢復國定假日符合勞工的期望,因此認爲在野黨的修法有利於反罷。
民進黨反對的第二個理由是,一些綠營認爲重要的特定日子,沒有在這波放假的名單中,而他們不喜歡的臺灣光復節和行憲紀念日卻入列,批評在野黨「太過政治化」。民進黨希望放假的日子如紀念鄭南榕的4月7日言論自由日、7月5日解嚴紀念日等,難道就不政治化嗎?更何況,這次行政院並沒有提法案,而之前曾就恢復國定假日提出修法版本的多位民進黨立委後來都撤案了,據稱是受到黨團的壓力。
配合放假拚國旅振興
換言之,立法院根本就沒有民進黨版可以討論,綠委沈伯洋說,「民進黨所提的假日選項全數遭到拒絕、完全沒有被納入協商」的說法,根本就是自欺欺人。所以民進黨究竟是不認同在野黨恢復的這幾個假日,還是壓根就不想再增加假日?就算民進黨不想誠實面對真相,從當初的積極砍假到如今的消極還假,人民的心裡早有答案。
不論如何以政治操作污名化還假於民,就事論事,臺灣勞工的工時長、休假少,本來就應該進行調整。根據勞動部公佈的國際勞動統計,臺灣2023年總工時之長,居世界主要國家第5、亞洲主要國家第2,比日韓都長。OECD的工作與生活平衡比,臺灣僅有3.5%,遠遠低於日本的15.7%和南韓的17.3%,也較美英的9.5%低;至於國定假日加上特休假日數,即使加上新增的「4+1」天,臺灣也明顯少於日韓。較之鄰國,臺灣勞工確實是最辛苦的一羣。尤其,生產型態、工作倫理與職場文化都已發生極大的變化,賴政府不可再固守過往的經濟發展模式、甚至是「慣老闆」思維,把勞工的付出視爲「做功德」不斷壓榨,這樣只會讓工作效率下滑。
2024年國人出國花費首度突破兆元,但是國旅卻衰退了6.2%,配合勞工假日增加,政府可以推出國旅激勵方案,鼓勵勞工培養休閒文化,也協助提振國旅,一舉兩得。總之,在野黨修法把部分之前被民進黨政府強行剝奪的國定假日,歸還給勞工,合情合理合法,民進黨政府沒有反對的理由;更何況,民進黨向來自許是與勞工站在一起的政黨,連續執政已經9年了,當然應該要更積極提升勞工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