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婦產科/婦科學科帶頭人李小毛:婦科腫瘤走向年輕化,“疫苗+篩查”構建全方位防護網丨21CC腫瘤周
編者按: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今年宣傳主題爲“科學防癌 健康生活”,旨在通過普及癌症防治科學知識,倡導羣衆踐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風險因素;鼓勵高風險人羣主動參加癌症篩查,促進早診早治;指導癌症患者及時接受規範化診療,並定期複查。通過全過程全生命週期健康管理,更好滿足人民羣衆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羣衆健康生活。
爲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發揮主流媒體責任與傳播優勢,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旗下《21世紀經濟報道》、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推出“2025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癌症防治全民行動”,每日一個主題,涵蓋甲狀腺癌、肺癌、胃腸道癌、肝癌、前列腺癌、宮頸癌、乳腺癌、鼻咽癌及縱隔腫瘤等,邀請14名臨牀專家對腫瘤防治相關知識進行科普,同時從產業觀察視角出發,探討如何通過政策和產業的結合,更好地爲腫瘤患者診療提供助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唯珂 廣州報道
宮頸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大惡性腫瘤,每年導致超過34萬例死亡,其中近90%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家。中國作爲宮頸癌負擔最重的國家之一,2022年新發病例約11萬例,死亡病例近6萬例,佔全球宮頸癌死亡人數的17%。
近年來婦科腫瘤發病呈現顯著年輕化趨勢。臨牀數據顯示,35歲以下宮頸癌患者比例從20世紀80年代的不足5%攀升至當前的15%-20%,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的年輕病例也逐年增加。這一變化與HPV感染率上升、生育模式改變及環境因素密切相關,爲腫瘤防治帶來全新挑戰。
在此背景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90-70-90”消除宮頸癌戰略目標(即90%的HPV疫苗接種率、70%的篩查覆蓋率和90%的癌前病變治療率)成爲全球行動綱領。如何實現這一目標?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值此之際,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旗下《21世紀經濟報道》、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推出“2025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癌症防治全民行動”,特邀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婦科學科帶頭人李小毛教授,圍繞大衆關心的腫瘤防治問題,進行權威科普解答。
年輕化趨勢下的“90-70-90”目標攻堅戰
《21世紀》:當前腫瘤周的背景下,您認爲我國在婦科腫瘤防治方面取得了哪些顯著進展?又面臨着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李小毛:今年迎來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的三十一週年,本年度的主題爲“科學防癌,健康生活”。在婦科腫瘤的防治工作中,我們特別將焦點放在宮頸癌、子宮內膜癌以及卵巢癌這三種疾病上。據相關統計,宮頸癌在全球女性惡性腫瘤的排名中高居第四,對女性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已上升爲一個不容忽視的公共衛生問題。
鑑於宮頸癌的巨大危害,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提出戰略目標,旨在消除宮頸癌的威脅,並在2020年進一步明確了“加速消除宮頸癌”的全球戰略。該戰略設定了2030年的宏偉目標——“90-70-90”,其核心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確保15歲以下女孩HPV疫苗的全程接種率達到90%以上。
以此爲基石,配合有效的篩查和治療方法,我們方能在消除宮頸癌的道路上穩步前行。這是一項需要全社會齊心協力、共同奮鬥的偉大事業。
《21世紀》:近年來我們在日常採訪、溝通中注意到宮頸癌、卵巢癌等婦科腫瘤的發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請問您認爲這種現象背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李小毛:近期,婦科腫瘤如宮頸癌與卵巢癌的年輕化趨勢確實引起了廣泛關注。據數據分析,這些癌症的發病年齡中位數呈現下降態勢,年輕女性患者比例亦有所上升。這一現象的成因複雜,涉及環境因素與生活模式的轉變。例如,HPV病毒的廣泛傳播、初次性行爲年齡的降低以及多性伴侶現象等因素,均顯著增加了年輕女性患宮頸癌的風險,使得年輕化趨勢愈發顯著。
爲應對此挑戰,我們需實施一系列綜合性預防措施。首要任務是推廣HPV疫苗接種和開展有效的癌症篩查,以降低患病風險。其次,應加大健康宣教力度,正如當前腫瘤防治宣傳週的活動所示,提升公衆的防癌意識至關重要。此外,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樣不可或缺,這些綜合措施將有助於降低患病風險,實現對疾病的有效管理。
《21世紀》:針對婦科腫瘤年輕化這一現象,醫院和醫療體系在預防、早期診斷和治療方面有哪些新的策略或措施?
李小毛:我們始終將宣傳教育的重要性放在首位,致力於通過每年的國家腫瘤防治宣傳週等活動,不斷提升公衆的健康意識。唯有讓大衆真正認識到自身健康的重要性,才能確保腫瘤預防措施的有效執行。在預防策略上,我們將着力推動HPV疫苗的接種和癌症的早期篩查,同時對確診患者實行全面的病程管理,涵蓋癌變和HPV感染者的系統化治療。
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我們不懈努力:在篩查環節引入人工智能技術,以提升篩查的精確度。此外,我們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分析技術構建信息網絡系統,打造信息共享平臺,整合篩查數據,以便對高危人羣進行有效跟蹤。例如,我們發現農村地區的篩查覆蓋率尚顯不足,存在較多漏檢情況,因此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來強化管理。
在產學研醫的協作領域,以卵巢癌的防治爲例,我們必須整合基因組學、影像學、組織病理學及實驗室檢測等多學科資源,共同提高診療效率。宮頸癌的防治同樣如此,目前已在細胞學檢查和陰道鏡檢查中應用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這一創新大幅提升了篩查的效率。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在婦科腫瘤的早期篩查和診斷方面將取得更加顯著的進展。通過不斷推動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產學研醫的協同創新定將顯著提高婦科腫瘤的防治能力。
構建“男女共防”的防控體系
《21世紀》:HPV疫苗接種和宮頸癌篩查相結合被認爲是最佳防控策略,能否詳細談談在實際推廣過程中,如何提高疫苗接種率和篩查覆蓋率,以及針對不同年齡段女性,具體的防控建議有何不同?
李小毛:當前宮頸癌防控形勢不容樂觀,新發病例數呈持續上升趨勢。爲逆轉這一態勢,我認爲應實施“消存量、遏增量”的雙管齊下策略。所謂“消存量”,即針對已確診的宮頸癌病例及癌前病變患者進行妥善治療,避免病情加劇。而“遏增量”的關鍵則在於截斷HPV病毒的感染及其病變進程。如何預防HPV感染?最爲關鍵的措施便是公衆積極參與疫苗接種。接種HPV疫苗是“遏增量”的最佳途徑,因此我們強烈呼籲提升疫苗接種率,構建羣體免疫的堅實屏障。
我們建議適齡女性儘早接種疫苗,特別是在首次性行爲前接種效果尤爲顯著。個人應樹立“早接種早受益,主動接種主動獲益”的觀念,年齡越小接種,其獲益越大。疫苗接種不僅能夠守護個人健康,而且在接種率達標的情況下,還能有效阻斷HPV病毒在人羣中的傳播。
在篩查環節,需充分利用癌前病變階段的干預時機。HPV病毒發展到宮頸癌往往需要數年乃至十幾年的時間,這爲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篩查窗口。定期進行篩查,及時偵測並處理癌前病變,是阻斷其惡化爲癌症的重要手段。我們建議將疫苗接種與定期篩查緊密結合,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女性採取個性化的防控措施:年輕女性應着重接種疫苗,成年女性則應重視定期篩查,從而構建起全面的防控體系。
《21世紀》:您曾指出公衆對於男性羣體感染HPV危害仍缺乏足夠認知。從腫瘤防治角度,男性HPV感染可能引發哪些腫瘤?男性在HPV感染預防和定期篩查上,應該樹立怎樣的意識?
李小毛:HPV疫苗近期成功獲得批准,適用於男性接種,九價疫苗亦獲得相應許可。通常人們將HPV疫苗稱作“宮頸癌疫苗”,但事實上,HPV感染所引發的疾病範疇遠超宮頸癌。除了宮頸癌,它還可能導致外陰癌、陰道癌,以及男女兩性都可能面臨的口腔癌、咽喉癌、肛門癌等。男性還可能患上陰莖癌。此外,低危型HPV病毒可引發尖銳溼疣等病症。基於此,我們倡導“多病共防”的理念,即通過預防HPV感染來有效避免多種相關疾病的發生。
HPV病毒主要依靠性傳播在男女之間傳播,男性接種HPV疫苗不僅能夠保護自身健康,還能切斷病毒傳播的途徑,進而降低整個人羣的感染風險。在推行“多病共防”理念的同時,我們還提倡“男女共防”的策略,即鼓勵男女共同接種HPV疫苗,這將極大地推動宮頸癌防控工作的進展,助力實現消除宮頸癌的宏偉目標。因此,男性應當樹立主動預防的意識,認識到HPV感染可能引發的多種惡性腫瘤風險,及時接種HPV疫苗,既是對個人健康的守護,也是對公共衛生的有力支持。
《21世紀》:您認爲在婦科腫瘤領域,還有哪些研究方向具有巨大潛力,有望爲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和生存質量?借腫瘤周的契機,您對廣大女性朋友在腫瘤預防和早診早治方面有什麼特別的呼籲?
李小毛:無論是孩童還是成人,都應樹立正確的疾病觀念,對自身的健康給予充分的關注。唯有攜手同心,腫瘤的防治成效方能顯著。我們倡導廣大女性朋友積極踐行“四早”原則:提前預防、及時診斷、及早發現、儘早治療,以此鋪就一條通往健康幸福的生活之路。
預防腫瘤,要從生活的點滴做起。衆多案例警示我們,由於長期忽視體檢,許多人一經發現病情已是晚期,陷入極其被動的境地。這些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實例都在提醒,保持健康的體魄不僅是對個人的責任,也是對家庭和社會的擔當。
因此,我們需確立“知信行”的防治理念:認識腫瘤防治的重要性,信仰科學預防的力量,並將之轉化爲具體行動。定期體檢、接種防瘤疫苗、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這些簡便的行動,正是我們守護健康的重要防線。
接種疫苗+定期篩查雙管齊下
《21世紀》:請您聊聊具體的對公衆適用的腫瘤防治策略,比如說女性需不需要在定期接種HPV疫苗?之前接種過二價或者四價疫苗的女性,是否應該過了5-10年再去接種九價疫苗?
李小毛:根據我們的研究數據及預測模型分析,從衛生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當前的HPV疫苗接種策略展現出顯著的優勢。若保持現有的接種推廣力度,預計到2070年,我們有望實現消除宮頸癌的公共衛生目標。隨着更多疫苗的上市及價格的降低,配合高效的篩查手段,這一目標的實現將得以加速。借鑑乙肝疫苗接種的情況,公衆接種乙肝疫苗意識的提高及行動的落實,使得乙肝感染率和相關肝癌發病率均顯著下降。
通過對十萬例臨牀數據的研究分析,我們得出結論:我國HPV感染呈現出特有的型別分佈。數據顯示,52型HPV的流行率最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儘管16型HPV的感染率位居第二,卻是致癌性最強的型別,與大約70%的宮頸癌病例相關。此外,58型、31型、33型等高危型別也佔有一定比例。這一流行病學特點提示我們,理想的HPV疫苗應具備儘可能廣泛的型別覆蓋。二價疫苗和四價疫苗雖然覆蓋了主要致癌型別,但九價疫苗能提供更加全面的保護。因此,對於已接種二價或四價疫苗的個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補種九價疫苗是值得推薦的。根據我們的調研,九價疫苗最適合接種的年齡層是26歲以下的女性。
《21世紀》:您是否能詳細聊聊篩查策略?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女性,應在多少歲以後、相隔多長的時間區間去做一次篩查?
李小毛:依據臨牀研究數據表明,65歲以上的女性一般可以不再進行常規篩查,然而,這一決策需滿足一系列特定條件。公衆需警惕的是,65歲以上女性感染HPV後,發生病變的概率實際上有所上升。
對於較高年齡段女性而言,隨着女性預期壽命的延長,近期就發現了多起老年宮頸癌病例,集中在65歲左右,這提示我們這一年齡段同樣需要重視篩查。關於30歲以上人羣是否應每年進行篩查,答案傾向於肯定。目前建議30歲或35歲以上的女性定期篩查。
現行的篩查策略是基於社會衛生經濟學角度,面向的是廣大人羣。但臨牀上已發現不少年輕宮頸癌病例,我們曾專門研究年輕宮頸癌,通常將40歲以下或30歲以下定義爲年輕宮頸癌,但我們亦曾遇到僅17-18歲的病例,她們的性生活史可能僅兩三年。因此,儘管普遍建議30歲或35歲開始篩查,但對個體而言,若性伴侶較多或初次性行爲較早,則應更早開始篩查。
《21世紀》:您是否認爲個體應該保持一年一次篩查的頻率?您提到高質量篩查是哪些?
李小毛:實際上,每年進行一次篩查的頻率可能過於頻繁。對於真正高效和高質量的篩查,每三年甚至五年進行一次亦未嘗不可。隨着HPV疫苗的普及接種,篩查策略有可能進一步優化,篩查成本亦有望降低。目前,許多單位的體檢項目中包含了年度篩查。
目前,我們應當注重提高篩查的質量,而非盲目追求篩查的頻率。高質量的篩查涉及多個關鍵環節,其中首要的是取樣技術的精湛。HPV檢測和細胞學取樣均需細緻入微,例如刷取部位、力度、圈數等細節,均會對結果產生影響。若取樣操作不規範,即便存在問題亦可能被遺漏。
此外,取樣人員的培訓同樣不容忽視。部分基層醫療機構缺乏規範的培訓,醫生可能僅爲了完成篩查指標而草率操作,導致結果質量低下,甚至發生漏診。我們曾遇到基層篩查後不久即發現宮頸癌的案例,原因正是取樣時操作不規範,病變組織未被檢出。
至於陰道鏡檢查,其技術要求更爲嚴格。陰道鏡操作醫生必須接受專業培訓,技術不達標將直接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性。病理診斷環節亦需規範的培訓和質控。未來,人工智能有望在宮頸癌篩查與防控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助力提升各環節的準確性與效率。
策劃統籌:曹金良
執行統籌:季媛媛、韓利明
記者:韓利明、唐唯珂、朱藝藝、閆碩、李佳英
編輯:季媛媛、張偉賢
設計:馮荻庚、廖苑妮
審校:陳晶晶、張程、蔣韻 、幸經鳳
視頻製作:章啓良 實習生王婷
製作播出:羅晶晶、楊慧嫦、王學權、張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