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南方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劉思德:建議惡性腫瘤早診篩查入醫保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全國兩會報道組記者 李佳英 廣州報道

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堅持預防爲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後,惡性腫瘤早診篩查的支付機制改革成爲大衆關注焦點之一。全國政協委員、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劉思德在2025年全國兩會上呼籲,將惡性腫瘤篩查早診技術納入醫保支付範疇。

據國家癌症中心數據,2022年中國新發惡性腫瘤病例達482.47萬例,其中胃腸道腫瘤發病率高、危害嚴重,每年有超60萬人死於消化道惡性腫瘤。

再從早診情況來看,劉思德研究發現,我國胃癌、食管癌和大腸癌的早診率不足30%,治療費用高昂且醫保支付壓力大。當前,大量醫保資金被耗費在晚期疾病的治療上,而用於疾病預防與早診的費用卻嚴重不足。

爲改變現狀,劉思德建議國家醫保局支持地方政府探索重大疾病早診篩查的防控模式,選擇安全高效的國產適宜技術,依託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開展試點。試點成功後,將適宜技術逐步納入醫保覆蓋範圍,並建立激勵機制以獎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改變“重治輕防”現狀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減少疾病發生,強化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實現全民健康。按照要求,到2030年我國惡性腫瘤的整體5年生存率要提升15%,實現這一目標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對惡性腫瘤實施早診篩查。

據國家癌症中心相關數據,2022年中國新發惡性腫瘤病例數爲482.47萬例。其中,胃腸道腫瘤發病率高、危害嚴重,每年有超過60萬患者死於消化道惡性腫瘤。劉思德以胃腸道腫瘤爲例,指出我國胃癌食管癌大腸癌的早診率不足30%,治療花費巨大,且每年造成超60萬人死亡。

劉思德結合我國每年惡性腫瘤診治花費超過2200億元以及癌症發病情況等因素,大致推測醫保支付用於治療惡性腫瘤的費用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以我國醫保支付中用於治療惡性腫瘤的費用爲例,結合報銷政策來看,在2025年,一些地區癌症醫保報銷政策爲治療費用在0-4萬元之間報銷85%,4萬元-8萬元之間的部分報銷90%,超過8萬元的部分則報銷95%。

“醫保支付壓力大,大量資金耗費在不可治癒的晚期疾病治療上,用於疾病預防與早診的費用卻少之又少,給我國惡性腫瘤篩查防控帶來很大困難。而通過對風險人羣的篩查發現的早期胃腸癌與癌前病變不僅能夠治癒,且治療費用相對低廉。”劉思德進一步指出。

然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胃腸癌風險人羣進行篩查的費用需居民自費,醫保對這部分健康篩查項目不予支付。

從政策規定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規定,醫療費用應當由公共衛生負擔的不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範圍,主要通過公共衛生經費、項目經費及個人承擔等渠道解決。

“由於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是一個連續的慢性過程,而早期階段是有效防控的關鍵,因此,醫保應早期介入對重大疾病的防控環節,將重大疾病的篩查早診適宜技術納入醫保支付,這樣能取得更大的健康獲益。”劉思德認爲,只有將醫療服務關口前移,在社區儘早“篩”,未病先防,早診早治,才能提高羣衆健康質量。

惡性腫瘤早診篩查入醫保

從技術進展的角度來看,惡性腫瘤的高效篩查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想象”。

例如,智能手機膠囊胃鏡系統,可實現胃部影像的居家自檢,並支持每年1.5億人次的智能胃部影像精準檢測。劉思德進一步指出,該系統可覆蓋全國胃癌高風險人羣的80%以上,有助於緩解傳統胃鏡資源僅能滿足2%篩查需求的現實矛盾。

鑑於現實需求,劉思德建議,鼓勵地方政府探索防控模式國家醫保局應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政府牽頭探索重大疾病早診篩查的防控模式。選擇安全高效的國產適宜技術,依託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針對本區域內重大疾病風險人羣進行早診與篩查的試點探索。通過試點,選出效果良好且具有衛生經濟學優勢的適宜技術,爲後續納入國家醫保覆蓋範圍提供實踐依據。

在試點探索的基礎上,劉思德呼籲,應嘗試將這些適宜技術進一步納入醫保覆蓋範圍。

“對效果良好且具有衛生經濟學優勢的適宜技術,應及時納入國家醫保覆蓋範圍。這將大大提高居民參與疾病早診篩查的積極性,有效提升惡性腫瘤早診率,大幅降低疾病死亡率和治療成本。”劉思德指出,此舉亦能有效提升醫保資金中用於疾病預防與篩查早診的比例。

試點地區可通過將篩查費用納入臨時自費目錄,待評估後逐步轉爲醫保支付。在此過程中,建立激勵機制有望進一步激發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積極性。

“爲了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疾病早診篩查工作的積極性,可將早診篩查所節省的醫療費用用於獎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支持其自身的建設與發展。”劉思德表示,“這一措施既能有效提升惡性腫瘤防控效果,又能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自身發展提供持續有效的支持,形成良性循環。”

由此看來,通過試點擴圍、動態准入及基層激勵的三級改革,或有望真正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以治病爲中心”向“以健康爲中心”的戰略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