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渝中區:三年錨定260億目標,打造西部算力賦能高地
在數字經濟浪潮奔涌的當下,算力已從“技術工具”躍升爲“核心生產要素”,成爲驅動產業升級、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關鍵引擎。近日,重慶市渝中區正式發佈《渝中區算力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以“三年磨一劍”的決心,勾勒出“算力強區”的清晰路徑——力爭到2027年,全區算力核心產業規模突破260億元,總納管算力規模達14000 PFlops(智能算力佔比50%),推動企業算力使用成本降低50%,全面構建“芯片研發—算力調度—場景應用”全產業鏈生態,爲重慶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注入“渝中動能”。
從“算力基建”到“產業生態”:三年目標錨定高質量發展座標
渝中區此次發佈的《行動計劃》,既是對國家“東數西算”戰略的積極響應,也是立足自身“數字經濟先發優勢”的主動突圍。其核心目標可概括爲“三個突破”:
產業規模突破:到2027年,算力核心產業規模從當前百億級躍升至260億元,形成千億級數字產業集羣的“算力支點”;
算力供給突破:總納管算力達14000 PFlops(約相當於70萬臺主流高性能電腦同時運算),其中智能算力佔比50%,滿足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金融科技等領域對高算力的爆發式需求;
應用賦能突破:推動企業算力使用成本降低50%,通過算力資源集約化調度與普惠化供給,讓中小微企業“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算力,激活全行業數字化轉型活力。
圍繞三大目標,《行動計劃》進一步細化了“引育50家算力相關企業”“形成全產業鏈生態”“攻關10項關鍵技術”“建成5個創新平臺”“打造20個AI+城市治理智能體、15個產業賦能標杆案例”“開放10大算力場景”等量化指標,勾勒出“從基建到生態、從技術到場景”的全鏈條發展圖譜。
四大核心行動:構建“夯基—生態—賦能”三位一體發展體系
爲確保目標落地,《行動計劃》圍繞“夯基壘臺、產業生態構建、治理現代化融合賦能、場景應用深化”四大核心行動,規劃17項重點任務和8個專欄項目,形成“基建先行、生態聚合、場景驅動”的發展閉環。
行動一:算力夯基壘臺,築牢數字底座
算力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時代的“高速公路”。渝中區將重點打通“渝中—哈密”超低時延直連通道,縮短東西部算力資源調用時延,實現“東數西算”“西數東儲”的高效協同;同時構建“1+3+N”算力基礎設施體系——“1”個全區統一的算力一體化調度運營平臺,“3”大算力樞紐(金融、科創、政務),“N”個邊緣算力節點(覆蓋社區、園區、商圈),形成“中心-區域-邊緣”梯次分佈的算力網絡。此外,同步完善數據資源體系(建設公共數據開放平臺、培育數據服務商)與安全防護機制(構建算力網絡安全監測平臺、制定數據分類分級保護標準),爲算力產業發展繫上“安全帶”。
行動二:產業生態構建,激活創新動能
算力產業的競爭力,在於產業鏈的完整性與創新力。渝中區提出構建“一核三極”算力產業協同體系:“一核”即以解放碑—朝天門片區爲核心,集聚算力調度、AI大模型研發等龍頭企業;“三極”分別是以化龍橋—石油路片區爲重點的金融科技算力極、以大坪—化龍橋片區爲重點的生物醫藥算力極、以菜園壩—兩路口片區爲重點的智能網聯汽車算力極,形成“核心引領、多極聯動”的空間佈局。同時,重點培育AI大模型、智能網聯汽車、金融科技等新興產業集羣,引育50家算力相關企業(涵蓋芯片設計、算力設備製造、算力服務等領域),推動“芯片研發—算力調度—場景應用”全鏈條貫通。
行動三:治理現代化融合賦能,重塑城市智慧
算力的終極價值,在於賦能社會治理與民生改善。渝中區將推動異構算力資源與政務雲平臺深度融合,打造“城市運行治理智能體矩陣”——通過整合交通、應急、環保等多領域數據,實現城市事件“自動感知、智能研判、快速處置”;同時構建算力賦能的醫療大數據治理體系,依託三甲醫院算力資源,開展AI輔助診斷、藥物研發等應用,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此外,在教育、養老等領域試點“算力+民生”場景,讓市民共享數字紅利。
行動四:場景應用深化,釋放乘數效應
《行動計劃》明確開放智慧城市、生物醫藥、金融科技、智能網聯汽車等10大算力場景,重點打造20個AI+城市治理智能體(如“智慧交通大腦”“應急指揮中樞”)、15個產業賦能標杆案例(如“生物醫藥研發算力平臺”“金融風控AI實驗室”)。通過“場景牽引—技術攻關—產業落地”的良性循環,推動算力從“可用”向“好用”、從“可用”向“必需”升級。
從“三年計劃”到“長期願景”:渝中算力經濟的未來想象
對於渝中區而言,這份《行動計劃》不僅是“十四五”數字經濟規劃的“施工圖”,更是搶佔算力經濟制高點的“先手棋”。通過三年建設,渝中有望成爲西部算力調度的“樞紐節點”、算力技術的“創新高地”、算力應用的“示範樣板”,爲重慶打造“智造重鎮”“智慧名城”提供關鍵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