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高新區:以“新智慧教育”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制高點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簡稱《綱要》)明確要求“以教育數字化開闢發展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深入貫徹落實《綱要》精神,堅持改革驅動、數字賦能,積極搶佔數字教育新賽道,確立“科創高新·智慧教育”發展思路,創新構建新智慧教育“1345”整體智治體系,全力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制高點”。
一、樹牢數字思維,創建“新智慧教育”智治體系
聚焦城鄉二元結構明顯、教育資源匱乏等現實問題,重慶高新區錨定數字教育變革新賽道,以識變之智、應變之方、求變之勇全方位實施教育數字化變革,全面重塑教育觀念、再造教育流程、重構教育生態,創新構建新智慧教育“1345”整體智治體系,用“換道超車”實現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以識變之智,重塑教育觀念。智慧教育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目標,是未來的教育發展方向。“新智慧教育”要實現“人的智慧化、技術的智能化、生態的協同化”高度協同。一是人的智慧化,教育場景中的校長、教師、家長、學生全員向智慧轉型,既能運用前沿的智慧技術手段,又能實現自我提升,形成合力將知識轉化爲智慧,使文明積澱成人格。二是技術的智能化,以科技賦能教育,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打造網絡化、沉浸式、智能化新型教學模式,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三是生態的協同化,教育全環節、全鏈條涉及的人、技術、設備高度協同,實現教與學關係的革命性變化,讓教育教學無處不在,重構育人大生態。
以應變之方,再造教育流程。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是不斷破舊立新、螺旋上升的過程。通過對“新智慧教育”自我嬗變和迭代升級,構建新智慧教育“1345”整體智治體系:一大目標、三化協同、四大支撐、五五策略。“一大目標”是指打造“西部基礎教育特區”;“三化協同”是指“人的智慧化、技術的智能化、生態的協同化”高度統一、多跨融合;“四大支撐”是指實施“S2C”數字教育變革,構建“教、學、研、治”四大支撐;“五五策略”是指通過畫出“五高要求”路線圖、搭建“五大行動”立交橋、彈好“五主協同”合奏曲、跑出“五項改革”加速度、打造“五智教育”金名片。
以求變之勇,重構教育生態。根據西部(重慶)科學城“北研發—中轉化—南製造”總體空間佈局,圍繞高校、科研院所、產業園區等人才集聚地,高水平建設從學前到高中階段的高品質學校,開放高校資源、院所資源、平臺資源,打通物理邊界和行業邊界,培育一批具有科學城產業發展方向、高校學科優勢、高新發展特點的領頭頂尖學校,以“578”教育集團爲引領,構建學前“五朵金花盛開”、小學“七仙女下凡”、中學“八匹馬賽跑”集團辦學新格局,共同描繪“百花盛開、萬馬奔騰、羣星璀璨”的高新智慧教育全新生態圖。
二、搶佔數字賽道,實施“S2C”數字教育變革
堅持“學生爲中心、課程爲載體”,主動識變、科學應變,創新構建“S2C”(student to curriculum:從學生到課程)數字教育變革體系,打造“三端兩域”新空間。構建基於“個性學、智慧教、科學測、智能評、高效研、精準管”的數字化轉型賦能創新人才培養新體系,全面提升全區師生信息素養,變革教育教學模式。
聚焦“S”端,打造新型數字教育新基建。堅持以學生爲中心,面向“學生端”打造“1+3”數字教育新基建。“1”指教育治理新基建,“3”指圍繞質量提升、全面發展、特色示範推進數字基建。搭建高新智慧教育平臺,集成139個子系統,形成收集數據、覆蓋全域的數字大腦;構建AI孿生課堂等4大數字化課堂,構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智慧美育等4大應用場景,打造學生“數字成長畫像”。以“思政+”“美育+”“科創+”“體育+”
打造“全域優質、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發展格局。
擴大“C”端,構建數實融合教育資源共享體系。堅持以課程爲載體,依託“新基建”形成“新資源”,打造“1+3”數實融合教育資源共享體系。“1”指優質資源“蓄水池”,“3”指公共優質資源統籌聯動、區內特色資源共建共享、生成性數據資源精準輔助。藉助全國在線名優課程資源14類52門,高新智慧教育平臺彙集優質資源30餘萬條,常態沉澱、生成資源課例和試題資源316.3萬餘條,形成“名校資源一體帶動、名師資源雙師聯動、名課資源集成互動、社會資源開放驅動”生長體系。
盤活“To”端,構建數字教育評價考覈體系。堅持以評價爲牽引,打造學生、教師、課堂、學校“四維一體”數字教育評價考覈體系。制定智慧學校、智慧書記校長、智慧教師、智慧課堂、智慧學生“五智教育”評價標準,搭建中小學生素養指標評價體系,構建中小學數字教育激勵機制,打造問題引學、情境創學、活動互學、數字助學、評價優學“五學課堂”教學範式,實施中小學集團化辦學,組建教育共同體20個,“高校+賦能聯動、名校+品牌帶動”辦學格局基本形成。
健全“兩域”,保障數字教育矩陣流暢運行。夯實安全要素和師生素養“教育基石”,守牢教育高質量發展“生命線”。健全數字教育安全網絡域。升級區級教育城域網,實現全區學校上網實名化、網絡統一出口、教育網絡“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確保數字教育環境安全、高速、穩定、可靠。建強師生數字素養能量域。開展教師數字素養專項提升活動,加強教師數字化與學科教學的融合能力,全面推廣數字化成果。
三、深耕數字行動,構建“教學研治”智慧支撐
貫通“國家—重慶—區級”三級智慧教育平臺,整合智慧教學、AI課堂評價、心理測評等系統,形成覆蓋“教、學、研、治”全鏈條的數據網絡,構建動態更新的師生數字畫像庫,爲精準教學提供科學循證支持。
一是“精準、高效”的教學支撐。以“學爲中心”“素養導向”,創新構建“一體+兩翼”新智慧教育“五學課堂”範式,通過“問題引學、情境創學、活動互學、評價優學、數字助學”五大策略,推進“五度評教”“五據評學”,實現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精準畫像”。
二是“自主、個性”的學習支撐。貫通“國家—重慶—區級”三級智慧教育平臺,聯合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重慶科學中心等高能級平臺共建200餘門“數字課程”,與重慶大學、四川美術學院等72所成渝高校聯動,通過視頻連線、在線教育、網絡公開課等,打造“無邊界校園”,推行“泛在課堂”,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教育場景。
三是“多元、智慧”的教研支撐。引入全國優質資源合作共建新優質學校16所,組建八中科學城中學、巴蜀科學城中學、重慶市第一實驗中學、重慶大學城第一中學、川外科學城中學等17個緊密型教育共同體,成立“數字助學”聯合教研組,實現同步資源、同步教研、同步教學,形成一體化、多元化、智能化研學、研訓、研修常態。
四是“多跨、融合”的治理支撐。發揮多部門融合體制優勢,通過城市大腦歸集的民政、戶籍等數據,集成學籍管理、學生資助、營養改善等28個子系統,實現學生轉學、招生調檔、控輟保學、項目評審等一鍵式管理、“一件事一次辦”。
經過五年的實踐探索,區域教育樣態發生了根本轉變,走出一條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跨越之路、奮進之路。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讓育人方式發生深刻變革,育人特色不斷凸顯,教育品牌活力更加彰顯,教育整體質量跨越提升,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低水平到高質量”“從跟跑並跑到部分領跑”“從教育‘窪地’到教育‘高地’”的跨越式發展。
(周文楊 作者系重慶高新區公共服務工委書記、公共服務局局長)
《人民教育》2025年第11期
作者:周文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