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銅梁:礦山煥新 毓青山上飄茶香
來源:人民網
一條鮮花大道蜿蜒而上,兩旁三角梅開得正豔。海拔700多米的毓青山上,銅梁區華興鎮團林村村民白家友停下腳步,望向層層疊疊的茶林。
“以前環境哪有現在這麼好哦,滿山塵土到處飛。”白家友撫摸着老鷹茶樹厚實的葉片感慨道。茶林下頭,一座四百平方米的茶葉深加工車間即將投用。
曾經的團林村,礦坑越挖越多,最終連成一片,礦渣亂堆、廢水亂排、粉塵滿天,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改變始於2006年,銅梁開始實施非煤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工作。
2014年,在重慶市國土林業部門支持下,一項生態修復工程啓動——累計投入3800多萬元對廢棄採石場、採石坑全面實施復綠。
修復工程遵循嚴格的技術標準:復綠的表土層厚度不能低於50釐米,因爲表土層下就是無數碎石,不達標泥土就會流失。對正在開採的礦場,技術人員通過採前採中拍照、移栽樹木,採後參照照片進行原貌恢復。
在整個礦區按照“整體生態功能恢復”和“景觀相似性”原則,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以園林化思路統籌復綠,在荒山上造起生態景觀林500多畝,種植桂花、紫薇、紅葉李等20多種花木。
修復工程不僅恢復生態,更爲未來發展打下了基礎。2015年,經過生態修復和治理後的毓青山森林覆蓋率達到88.75%,被設立爲國家森林公園。
生態修復帶來了意外收穫。十多年前,白家友、韓受成等村民在山上發現了野生茶樹,小心翼翼地挖了幾十株回家種植。兩三年後,茶樹長成,產出的茶葉一家人一年都喝不完。
白家友他們的成功探索,不少村民看在眼裡也準備嘗試。村裡在2014年成立種植股份合作社,確定利益分紅模式,鼓勵全體村民種植。在專家的指導下,村民們通過扦插等方式,讓移植茶樹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很快就將種植面積擴大。如今,團林村的茶葉種植已從最初的幾十株發展到1100餘畝。
“集體經濟如果只有輸血,沒有造血功能,就不可持續。”團林村黨支部書記楊小平說,“以前廢棄了的礦山,我們把它種上茶樹,既可以生態復綠,羣衆和村集體又都增加了收入,這是雙贏。”
團林村的茶到底是什麼品種?華興鎮專門聘請專家來鑑定,確定爲老鷹茶,總氨基酸含量是一般綠茶的三倍,茶湯呈金黃琥珀色,清澈明亮、回甜回甘。
“我們家種了一千多株老鷹茶,一年能收三四百斤幹茶,算兩百一斤,就能賣七八萬。”村民韓世友高興地說。
如今,團林村的老鷹茶年產成茶5000斤,年產值高達200萬元,“銅鷹茶”地理標誌也已註冊,曾經的生態“負資產”變成了致富的“綠色銀行”。
隨着“銅鷹茶”地理標誌註冊成功,團林村計劃新種植白茶樹200畝,老鷹茶深加工車間月底就能投入試產,未來還將拓展遊客認領茶樹管理平臺,持續推進農旅融合。(李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