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質局第八大隊創新勘查助力永平銅礦鉬礦重煥生機
本文轉自:人民網-江西頻道
在贛東北上饒市北武夷成礦帶的廣袤腹地,一場關於資源與希望的“深地突圍”之戰正精彩上演。江西省地質局第八大隊歷經2年的艱苦攻堅,在永平銅礦深部成功實現重大找礦突破,鉬礦找礦成果斐然,爲這座曾瀕臨資源枯竭的“功勳礦山”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活力。
2025年3月25日,經江西省自然資源廳備案的勘查報告顯示,該礦區新增鉬金屬資源量近大型規模,標誌着永平銅礦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再次揚帆起航。
功勳礦山的資源困局
斑駁的礦車軌道記錄着永平銅礦的輝煌歷史。自1968年建礦以來,這座礦山累計爲國家貢獻銅精礦近百萬噸,爲當地經濟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然而,隨着時光的流轉,淺部資源逐漸耗盡,礦區自2003年被列爲全國第二批危機礦山後,深部找礦工作便陷入了理論爭議與技術瓶頸的雙重困境。
“當時業內普遍認爲礦體在—500米以淺就已尖滅。”地勘院院長許紅光回憶道。儘管1972年發現鉬礦化線索,2006—2009年間又陸續發現零星礦體,但較低品位和薄層狀礦體始終難以突破工業開採門檻。深部勘查工作也陷入了停滯。
初戰受挫與理論困境
進入2022年,永平銅礦的深部找礦工作迎來了轉機。
第八大隊受託編制《江西省鉛山縣永平礦區深部銅多金屬礦補充詳查設計》。編制過程中,第八大隊多次組織技術人員圍繞勘查範圍與類型、工程網度、礦體參數、水工環要求及樣品類型等展開深入論證。通過反覆研究和論證,他們堅信這座老礦山一定具備“重生”的潛力。
2023年4月,野外工作正式拉開帷幕,許紅光擔任項目負責人。
首輪施工的4個鑽孔(ZK821、ZK822、ZK1222、ZK1227),按照傳統思路,在8線、12線瞄準淺部礦體延伸方向進行鑽探。然而,結果令人失望:ZK821、ZK822礦體厚度僅4-6米,且僅有1- 2層礦體;僅ZK1222在-550米標高見到1層10.54米的工業礦體,整體見礦效果仍不理想。
“主礦體在哪裡?”
“成礦作用與燕山期十字頭巖體到底有何聯繫?”
“礦化與蝕變的規律是什麼?”
“永平銅礦前人主流研究認爲銅的成因爲海底噴流或沉積疊改,那與鉬成因又有何聯繫?”
一系列難題如同巨石般壓在許紅光和技術負責人鄭文斌的心頭。
面對困境,他們並未氣餒,而是積極尋求突破。
思路轉變與重大成果
勘查團隊清醒地認識到,在勘查程度高的老礦山深部尋找資源,難度遠遠大於在地質工作空白區找淺表礦,基於傳統找礦的理論和方法難以取得理想成效。
“必須調整思路!”許紅光果斷決策。
此後,技術人員每日清晨圍聚在地圖旁,根據最新數據和見礦情況,及時調整工作部署。晚上則對當日工作進行全面總結,深入探討問題及解決方案,充分借鑑彼此經驗,顯著提升工作效率。
在分析已鑽孔施工時,技術人員發現雖然已施工的這些鑽孔礦體尚達不到工業品位,但幾乎全孔都見礦化。
勘查團隊大膽嘗試與沙坪溝典型的“斑岩型”鉬礦的成礦模式進行對比研究。根據已有鑽孔資料,採用一定的礦化品位,圈定鉬礦化域,並將鉬礦化域的空間形態與十字頭巖體的空間分佈結合分析。
經過深入研究和分析,他們發現十字頭巖體由東南向北侵入礦區,推測可以嘗試採用“斑岩型”鉬礦的成礦模式進行勘查找礦。因此,主礦體在南邊深部的可能性更大,必須揭穿巖體與圍巖的接觸帶。
在新理論的指導下,勘查團隊迅速調整策略,將鑽孔施工重心南移。
在16線和20線分別施工了ZK1628和ZK2021兩個鑽孔。令人振奮的是,在十字頭巖體與變質岩地層的內外接觸帶上,分別發現70多米和110多米的厚大工業鉬礦體,平均品位均在0.1%以上。同時,在十字頭巖體中可見典型鉀長石化-硅化-綠泥石化蝕變分帶規律,輝鉬礦呈細脈浸染狀分佈,具備典型的“斑岩型”鉬礦特徵。
這一重大發現,不僅驗證了新的成礦模式推測,還糾正了對燕山期十字頭巖體侵入機制與礦化分帶規律的認知偏差。通過詳細勘查,勘查團隊查明瞭永平銅礦深部鉬礦體的分佈特徵,提交了大型規模的鉬資源量。
更重要的是,從理論和實踐上證明,永平銅礦鉬礦發育並未完全封閉,在礦區深部及南東側仍有較大找礦潛力,爲永平銅礦找礦工作打開了全新局面。
此次找礦突破,爲永平銅礦可持續發展築牢根基,也爲第八大隊深部找礦積累寶貴經驗,具有重要示範價值。
儘管深部找礦之路依然充滿挑戰,但第八大隊的地質工作者們信心滿滿,他們將緊扣“大找礦、找大礦、找好礦、找發展急需的礦”目標任務,持續攻堅克難,不斷深化找礦認識、突破技術瓶頸,在深地探索中追尋更多寶藏,爲國家能源資源安全貢獻更大力量。目前,第八大隊在永平銅礦深部及北武夷成礦帶的找礦傳奇,仍在繼續書寫……(徐瑤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