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輕模式養蠶 返鄉創業新選擇
7月15日,薄霧晨曦中,巫溪縣菱角鎮桐嶺村72歲的陳大爺推開老屋木門,走向廂房。那裡,幾十張蠶匾裡,雪白的蠶寶寶正沙沙作響,啃食桑葉。“一年養20多張蠶種,收入六七萬元。”陳大爺笑容滿面,算得明白,“這比種很多經濟作物強,甚至超過不少年輕人外出打工。活兒不重,在家門口,心裡踏實!”
在重慶鄉村,這種“輕模式”養蠶無需重金投入,利用閒置房屋即可增收,成爲農民致富與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爲破解零散養殖的規模與風險難題,桐嶺村探索“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模式:企業負責小蠶共育及全程技術支持,村集體統籌土地流轉、銷售與分紅,讓村民無資金、技術、銷售之憂,形成共同增收新模式。
近年來,重慶搶抓“東桑西移”機遇,市商務委支持基地強鎮、高標準桑園及小蠶共育;市蠶業總站實施“千民蠶農培訓計劃”,通過官網、公衆號提供技術指導。政策與技術加持下,蠶桑產業因投資小、見效快、風險低,吸引衆多農民工返鄉。墊江縣五洞鎮許大哥告別建築業,返鄉承包百畝土地養蠶,一年9批收入約40萬元,“掙錢顧家兩不誤”。目前,重慶26個區縣、6萬餘農戶從事蠶桑產業,桑園穩定在50萬畝左右,規模化、智能化推進,形成從育種到織綢的完整產業鏈,擁有21家市級龍頭企業。2025年上半年,全市蠶繭產量0.9萬噸,均價約55元/公斤,蠶農收入8.1億元;全產業鏈價值突破20億元,同比增長13%,規模居全國前十,在促進就業與增收中作用顯著。
市蠶業總站站長李海波表示,重慶蠶桑產業爲返鄉農民工提供低投入、高回報的創業選擇,如今成爲開啓新生活與鄉村振興的“金色鑰匙”。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廖平)
來源:重慶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