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赤水:竹子爲年輕人提供就業創業新選擇

走進貴州省赤水市,總能看到竹子的身影。

“就像花花草草一樣,竹子無處不在。”生活在赤水的陳啓航吃飯用的竹筷、掃地用的竹掃帚、睡覺鋪的竹蓆,甚至小時候調皮被家長“管教”用的竹條,都取自竹子。

赤水市是貴州省竹資源第一大縣,有“中國竹都”“中國竹子之鄉”之稱,現有竹林面積爲132.8萬畝,其中,楠竹林面積52.8萬畝、雜竹林80萬畝。竹子“變成了”竹漿紙製品、竹漿模塑產品、竹建材、竹傢俱、竹日用品、竹炭、竹粉環保袋、竹筍食品等500多種產品,隨時隨地“滲入”市民生活。2024年,全市竹產業產值已達90億元。

一種植物,讓一座城市變得不同,如今也爲返鄉青年提供了就業創業新選擇。

投身林下經濟

返回赤水老家創業前,穆琴從未想過自己會投身到竹林農業中。

2015年,穆琴離開自己生活了18年的赤水,輾轉廣西、成都、深圳等地讀書、工作,並在深圳安家。2019年,穆琴回孃家過年時,看到不少竹林資源因竹林地分散、交通滯後、缺乏勞動力等原因遭到浪費,大片竹林枯死。通過走訪,穆琴與丈夫鍾浩瞭解到,赤水市有竹漿廠長期向竹農收購竹子。夫妻二人萌生返鄉創業的想法。

兩年後,穆琴與鍾浩在赤水市大同鎮創辦赤水市冠萃林業有限責任公司,對流轉林地進行集約化、規模化經營。

穆琴算了一筆賬,每畝竹子一年可採1.5噸,收入750元,每畝竹蓀可種2000棒,每斤鮮竹蓀售賣60元,年產值約1萬元。竹片料場運營步入正軌後,爲提高林地畝產值,她開始學習林下竹蓀種植技術。

經過調研,她發現分散農戶種植銷售竹蓀時“缺乏技術、銷售、完整供應鏈和科研團隊,很難做到規模化、品牌溢價和標準化量產”。“這正是我們的機會。”穆琴說。

2022年,穆琴成功試種200畝紅託竹蓀。由於長途運送菌種時經常出現因燒包無法種植的情況,穆琴決定“一定要自己開一個竹蓀菌種廠”,利用赤水“中國竹都”的品牌優勢和環境優勢,培養出適宜在赤水生長的竹蓀菌種。

穆琴不斷擴大自己的創業版圖,她想進一步延伸紅託竹蓀的產業鏈。2023年,她擁有了自己的紅託竹蓀菌種廠,團隊已發現野生竹蓀,並開展耐高溫品種認定馴化等研究。同時,她還開設紅託竹蓀加工分揀中心、竹蓀加工廠,成立貿易公司,培養了自己的電商團隊。

如今,穆琴流轉利用林地超1.6萬畝,經營5家竹原料加工廠,自籌資金修建林區道路8公里,修建林區機耕道20公里,使用新型採伐機械,增設新型運輸工具,年產竹片4萬噸,種植紅託竹蓀1020畝,年產值3300萬元。

赤水市竹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翁永學介紹,赤水市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利用竹林空間優勢,堅持向林地“要錢”,培育林筍、林菌、林藥、林禽等林下產品,打造“菁竹筍”“紅託竹蓀”等林下經濟示範點;同時,鼓勵市場主體引進先進的種養殖技術、管理經驗、加工體系和展銷路徑,推廣“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生產組織模式,帶動羣衆發展規模化、品牌化、科技化特色農業。

穆琴看到了赤水市政府發展竹產業的決心,她說,在看到林業產業項目貸款貼息政策後,發現自己符合貼息申報範圍和條件,正在申請1000萬元貸款,用於擴大公司規模。

年輕人回鄉選擇變多了

2024年,25歲的陳啓航入職貴州竹塑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此前,他在蘇州工作,“當時工作壓力太大了,睡醒上班,下班睡覺,沒有社交,吃飯點外賣,睡眠不足是常態。”

“在家裡會吃得、睡得好一點。”爲實現這一樸素願望,他決定辭職回鄉工作。現在這份工作除了離家近、能養活自己,他還覺得“很有未來”,“這或許是一個契機,赤水可能因爲新興產業變得不一樣,我想留下來見證一下”。

貴州竹塑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總監江祖泉介紹,公司有20多名員工,平均年齡在30歲,都是本地人,月薪4000-5000元。

30歲的陳水芳畢業於深圳大學軟件工程專業,在深圳、長春都工作過。2024年,因工作變動和想照顧父母,也因“思鄉情結”,她回到赤水,加入穆琴的團隊。

“以前沒有太多企業,年輕人回鄉的選擇大多是考公考編。”陳水芳說,“現在我們赤水有了很多新企業,不少年輕人回來能有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

在公司,陳水芳還看到一些五六十歲的女性員工,這讓她想到年近花甲靠種竹賣竹維生的父母,她深知父母收入的微薄與不易。“五六十歲的長輩還可以找到這樣一份工作,哪怕是每年只有一段時間可以上班的臨時工作,也很好了,可以有一部分收入。”

“赤水的消費水平相對較低,雖然工資低,反而比在外面工作攢錢更多。”回到家鄉後,陳水芳存下了更多的錢,她想用這些錢買一套二居室,和父母住在一起,便於照顧老人。

穆琴的創業公司爲不少員工提供了“家門口就能就業”的機會。她介紹,公司固定用工100餘人,平均月收入約3500元,在用工高峰時還招用臨時工,日薪110元。在她的竹原料加工廠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竹農只要把竹子拉到廠裡,當天就以現金方式結算。“拉一車結一車,老百姓就會覺得是靠譜的,覺得每天只要幹活就有錢。”

在穆琴的核心團隊中,大部分是80後和90後員工,還有部分00後員工,在赤水創業的5年裡,她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加入其中,“年輕人回鄉工作比在外面幸福感更強,而且可以照顧老人小孩,在家門口就可以上班,也很穩定,不用經常換工作”。

36歲的黃秀是赤水市冠萃林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部車間主任,家住距公司10分鐘車程的天橋村。“能照顧家裡,又能有份收入。”她也喜歡這份工作,“在山上看見過很多竹蓀花,採起來真的很解壓”。

向貴州省農業科學院的教授學習制種、參與研發新的菌種,培訓新人種植、管理和維護,負責採收工作……黃秀一步一步地從臨時工轉爲正式工,她覺得這份工作讓她“認識了不一樣的自己”。“走進農科院是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裡面都是高才生,如果不是這樣的機會,我不會走進農科院,也不可能跟着教授學習。”她說。

“以竹代塑”集聚區發展迅猛

近年來,隨着“以竹代塑”倡議的提出,赤水市積極打造“以竹代塑”集聚區和竹製品產業園,目前已有10餘家企業生產“以竹代塑”產品,如竹漿紙製品、竹漿模塑產品、竹製快消品、竹日用品、竹貨運托盤、竹粉環保袋等產品。

江祖泉說,貴州竹塑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是2023年招商引資的,主要產品有酒盒內託、工業包裝、茶葉禮盒、月餅禮盒、一次性餐具等。目前已與茅臺、習酒等多家酒企及包材企業達成合作,生產代替塑料包裝的竹漿模塑包裝,目前已投建完成的一期生產線每天可爲10萬瓶酒生產內託,預計年消耗約1000噸竹漿原料,年產值約2000萬元。“在厭氧堆埋環境下,我們的竹漿模塑包裝大概40-60天就完全降解了。”

“技術是驅動企業健康成長的底座,只有把技術做好,企業纔會更好地發展。”江祖泉介紹,公司正在與貴州大學合作,藉助高校理論成果生產自動化製造設備,提高生產效率。

這家公司的竹漿原料來自6公里外的上游企業,“運輸時間短、成本低,不用大批量囤積原材料,我們隨時要,隨時都能去拿。”江祖泉認爲這是竹漿模塑產業集羣帶來的好處。

泰盛(貴州)竹資源發展有限公司是貴州省大型竹漿生產企業。該公司總經理胥端祥說,公司每天消耗原竹材料約4000噸,年產竹漿約36萬噸,年產值約20億元。竹漿板、模塑竹漿被送往下游的造紙企業,用於造紙和生產日用品、食品包裝、醫藥包裝、工業包裝等“以竹代塑”產品;生活原紙被送往下游的終端紙製品加工企業,經過裁切與包裝,便會出現在各大商超。

翁永學介紹,赤水市將生態竹木循環產業確立爲首位產業,圍繞“竹製品、以竹代塑、新材料”3個發展方向培育涉竹加工企業(作坊)近300家,其中規模以上竹加工企業17家,國家級林業龍頭企業3家,獲得國家專利30餘項、註冊商標178個、貴州省馳名商標16個。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