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啓核能 賴清德總統已經跟上COP30的腳步?

▲媒體報導「賴總統指示於2027年前處理好核三重啓問題,不要再搞綠電」等語,旋即遭總統府、經濟部嚴厲駁斥。(圖/臺電提供)

●謝英士、鄭佾展/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副秘書長

媒體報導「賴總統指示於2027年前處理好核三重啓問題,不要再搞綠電」等語,旋即遭總統府、經濟部嚴厲駁斥。無風不起浪,賴總統應是對地面、水面光電弊案、民怨重重感到憂心;核能則是延續公投後立場,請經濟部多加註意。此可從8月核三重啓公投後,9月核安會「啓動8億小型核電廠SMR研究」,11月臺電評估報告稱「核二核三廠具重啓機會與條件」等迅速修正得知。

務實調整核能政策 不僅與COP30同步更能厚植臺灣能源底氣

賴總統的反應正常不過,國際間在AI興起,電力即算力、即未來的浪潮下,鼓吹核電者不在少數。美國川普就任後通過四道「核能復興」行政命令,宣示2050年前將核能發電能力擴增四倍,由現行100GW增加至400GW,且簡化核電廠許可流程、改革核管會(NRC)、強化國內鈾供應鏈,設立全國性核能技術創新與人力培育機制,以及軍事基地先進核電廠設置等,形成貫穿生產、監管、人才與國安的路線圖。

核能也從場邊走向氣候治理舞臺,於11月10日開幕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前年COP28「首次全球盤點報告」決議第28點提到:「加快零排放和低排放技術,包括再生能源、核能、減碳和清潔技術(如碳補捉、利用和封存)」;美、日、英、法等31國陸續於COP28、29期間簽署「核能三倍增長宣言」(Declaration to Triple Nuclear Energy);今年COP30,國際原子能總署也將設置「核能促進氣候館」,揭示未來發展方向,使核能成爲減碳與地緣政治的雙重載體。

質疑者認爲全球近兩百個國家,僅有不到三十多國使用核能,且相對於全球用電成長,核能發電增長並不明顯等,但這正是其特殊之處。

核能源自核武,核原料、設施與專業爲非常機敏技術,跟軍購一樣,不僅是能源選擇,更是地緣政治工具,以美、俄、法、中國爲翹楚。

臺灣有幸於1972年與美國簽署「關於民用原子能的協定」緊密合作,低價穩定的核電,成爲國府遷臺後工商業發展的定心丸。

目前臺灣積極發展AI、半導體,預估10年後用電成長近2成,供電挑戰極大。也因此工總2025白皮書「能源暨環境」篇章直言「重新檢討國家能源政策」,應考慮核能使用、延役等,美國AIT也呼籲從經濟、韌性角度審酌。

賴總統如務實調整核能政策,不僅與COP30同步,且可強化臺美技術交流、深度結盟,厚植臺灣能源底氣。

▼賴總統如務實調整核能政策,不僅與COP30同步,且可強化臺美技術交流、深度結盟,厚植臺灣能源底氣。(圖/總統府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