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協議有助提振航運需求 但未必能扭轉美國經濟下行疑慮
▲中美貿易協議有助提振航運需求。(圖/取自紐澤西港務局官網)
記者張佩芬/綜合報導
全球關注的川習會今(30)日上午臺北時間10時進行,英國勞氏新聞訪問財經與航運專家,估計美國至少降低芬太尼關稅10%,中國也將恢復美國谷物採購,有助提振航運需求。對此海空運承攬物流業捷迅公司長駐美國達拉斯的總經理孫鋼銀表示認同,但指出美國在通膨、裁員、反移民而流失基層勞力等狀況下,關稅降10-20%未必能帶動多少買氣。
孫鋼銀表示,針對芬太尼關稅的問題,以目前美國和中國雙邊談判和國內狀況下,如果沒有特殊意外狀況發生,他個人是看好芬太尼關稅調降的,甚至有可能能豁免的。當然,這是要在川普總統沒有其它突發想法的狀況下。
他認爲降關稅對航運是肯定是有利的,但以美國目前通膨、裁員、反移民而流失基層勞動力等的狀況下,關稅降10%-20%未必能夠帶動零售市場多少的買氣。
另一位長駐美國的貨櫃船公司高階則指出,任何關稅的調降,肯定對雙邊貿易都會有正面效果,當然航運需求也會隨之增加。但是川普政府政策反反覆覆 到底這個協議能持續多久,後續雙方的競合關係如何發展,仍有待觀察。
在穀物運輸方面,路透社昨日報導,中國國企中糧集團購買了3批美國大豆,是中國在美國今年大豆收成季中的首次採購,約有18萬噸,約三艘6萬噸超輕便型船的量(非三個貨櫃,因爲每個貨櫃最多僅能裝26-28噸貨),美國農業部長羅林斯(Brooke Rollins)週三在社交平臺X上表示:「中國今日採購多船美國大豆,彰顯了川普總統強大的交易能力,併爲我國農民邁出了積極的一步。」
對此國內散裝船公司高階指出,中國恢復採購美國谷物,會讓散裝船運市場在未來幾個月內增加不少貨源,但是就長期來看,中國過去幾年持續增加南美穀物採購量對散裝船運是有利的,因爲從美國海灣到中國約30多天航程,從巴西到中國要40多天,增加10天以上航程,降低船隻週轉率,有利市場運價。
勞氏新聞指出,新聞全球獨立投資銀行顧問公司EvercoreISI的中國問題分析師王霓歐(NeoWang)預測,美國對中國徵收的芬太尼關稅將至少下調10%,以換取中方作出的讓步,中國則可能通過降低對美國大豆的關稅,以換取美方下調對芬太尼關稅。
全球性投資銀行傑富瑞(Jefferies)航運分析師奧瑪律·諾克塔(OmarNokta)則表示,如果這能夠促成這項長期協定,最可能受益的將是貨櫃船運。
在中美互徵港口費部分,因爲受影響最大的是中美雙方的船公司,如果取消,估計對整體市場不會有顯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