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拆解丨美航運協會負責人:對外貿易支撐美國經濟 中國生產能力無可替代

中美經貿高層瑞士會晤前夕,美國太平洋商船協會(PMSA)主席 邁克·雅各布在接受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採訪時,解釋了對外貿易和美國經濟之間的緊密聯繫,特別是對華貿易的重要性。一起來拆一拆。

在美國港口,我們基本上有兩種不同類型的進口模式。一種是進口製成的零售商品。例如當我們討論來自中國的產品,會說到傢俱、玩具、通訊設備等,這些商品是在海外完成生產,然後基於訂單被運送到這裡,成爲在美國市場銷售的商品。

此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模式。有大約45%通過美國港口進入的產品實際上屬於中間品進口,這些中間品在美國製造業中作爲零部件進行再生產,其中包括美國製造商可能需要的所有組件,而它們的定價則是由全球市場決定的。

白話拆解

對外貿易既滿足"美國消費"也支撐"美國製造"。

以中美貿易爲例,來自中國的玩具、餐具、服裝、日用品等,滿足了美國消費者的日常生活需求,這是普通美國人"看得見也摸得到"的中國元素。

與此同時,電機、電氣設備零附件、機械器具零件、車輛零附件等中間品,也是中國主要對美出口商品,這些中間品能否以合理的價格實現充分供應,對美國製造業而言同樣重要。

而白宮的單邊關稅政策,讓美國消費者和美國製造業同時面臨"缺貨"和"高價"的雙重困境。

美國經濟有多少不同的環節與(航運業)相關聯,其實很難通過想象來理解。即便知道美國港口的運輸量巨大,人們也很難理解這些數字的意義是什麼,因爲它們是很抽象的。比如2000萬個集裝箱對我們來說意味着什麼?事實上,我們在這裡每實現100萬美元的進口,就會爲美國經濟總量貢獻200萬美元,並支撐12個美國國內就業崗位。而同樣的情況,正通過集裝箱的進入而不斷累積。

白話拆解

對外貿易不僅沒讓美國"吃虧",反而讓美國經濟"增值"。

國際貿易發展至今,已成爲需要生產製造、物流運輸、市場營銷、金融服務、數字商務等多領域、多行業聯動的、複雜的產業鏈條。各國之間通過基於比較優勢的商品交換實現共同發展,各行業之間通過分工協作滿足彼此需要。

包括對中國在內,對外貿易支持了美國製造業供應鏈和產業鏈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業務需求和工作崗位。這筆經濟賬,不能僅僅基於貨物貿易的順差或逆差數字來算。

整個美國西海岸都是對華貿易的中心區域,我們已經看到整條海岸線上各港口的貿易量都在下降。我們正在關注需求的變化趨勢。基於關稅的不確定性,可以預料美國和中國的經貿關係會受到怎樣的影響。而從短期來看,我們在中國之外找不到足夠的生產能力。

白話拆解

"自己生病讓別人吃藥"解決不了美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當前中美貨物貿易格局的形成原因,是美國多年來自身經濟和產業結構的變化。

20世紀50年代起,美國製造業"空心化"態勢就已經顯現。如今,製造業在美國經濟總量當中佔比僅一成左右,經濟結構的轉變推動了美國企業將更多製造環節向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地方遷移。而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承接美國企業的部分生產環節,則是基於比較優勢和國際分工的客觀經濟規律的"市場選擇"。

試圖以一國政府的行政力量逆轉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這種"內病外治"的做法只會讓美國經濟困局愈發"積重難返"。

來源丨總檯環球資訊廣播

編輯丨陳濛 林維

籤審丨關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