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炬高新2024年增收不增利,醬油增長乏力難以“再造廚邦”
剛剛官宣謝霆鋒爲“廚邦”醬油代言人的中炬高新,交出了一份2024年“增收不增利”的成績單,實現營收55.19億元,同比增長7.39%,但淨利潤大幅下滑47.37%,至8.93億元。作爲“醬油老二”,中炬高新核心業務調味品,業務營收50.75億元,其中醬油營收29.82億元,佔比超六成,但該品類2024年增速下滑1.5%,與過去幾年營收相比,醬油品類營收逐步下滑,盡顯疲憊。
在2023年其股東“火炬系”與“寶能系”內鬥結束後,寶能系持續減持,截至2025年2月份,其持股比例低於5%,不再成爲重要股東。業務發展方面,2024年,中炬高新稱將聚焦調味品業務發展,其董事長更是放出豪言“三年內再造一個廚邦”,但業內認爲,中炬高新短期內難以實現高增長,更難以完成“再造廚邦”的目標,企業在“零添加”新規下需尋找新的增長點。
醬油業務盡顯疲態
公告披露,2024年,中炬高新實現營業收入55.19億元,同比增加7.39%;實現淨利潤8.93億元,同比下降47.37%;實現扣非淨利潤6.71億元,同比增加27.97%。
從業績不難看出,2024年的中炬高新增收不增利。中炬高新將營收大幅增長歸因於確認徵地收入及調味品板塊銷售收入增加。而淨利潤較上年同期減少,主要原因是公司與中山火炬工業聯合有限公司訴訟和解與撤訴,2023年轉回在2022年度計提的預計負債影響。扣非後淨利潤較上年同期增加,主要是在收入增長的基礎上,原材料採購單價下降,公司積極推進精細化管理,實現降本增效。
從業務構成來看,調味品業務作爲公司核心主業,2024年實現收入50.75億元,同比增長2.89%,佔總營收比重達92%。其中,旗下“廚邦”“美味鮮”兩大品牌由廣東美味鮮調味食品有限公司負責運營。不過,作爲支柱產品的醬油業務卻出現1.5%的下滑,營收降至29.82億元。而其雞精雞粉實現營收6.74億元,同比下滑0.23%;但其食用油業務實現大幅增長,實現營收5.67億元,同比增長27.03%。
與過去幾年相比,美味鮮的醬油增長似乎陷入瓶頸期。2022—2023年,美味鮮醬油品類的營收分別爲30.25億元、30.2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7.01%、0.09%,增速逐年下降,這也意味着美味鮮醬油業務進入“疲憊”期。
不僅如此,在醬油行業,被稱爲“醬油老二”的中炬高新與“醬油一哥”海天味業差距逐漸拉大。2024年,海天味業取得269.01億元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9.53%;實現淨利潤爲63.44億元,同比增長12.75%。其中,醬油的收入爲137.58億元,仍然是海天味業最爲重要的收入構成,佔據總營業收入的51.14%。數據顯示,2023年,海天味業、中炬高新旗下醬油市場佔有率分別爲近13%和3.02%。
寶能系股東持股低於5%
值得關注的是,在資本市場,中炬高新近幾年最被外界關注的是,股東火炬集團(以下簡稱“火炬系”)與“寶能系”股東展開的長達8年的爭鬥。
早在2015年之前,中炬高新股東一直是火炬集團,同年4月,寶能系通過前海人壽大舉收購中炬高新股票,成爲中炬高新第一大股東。前海人壽2018年將其所持股權轉讓給同是“寶能系”的中山潤田,後者變身爲中炬高新第一大股東,也是中炬高新的控股股東,寶能系創始人姚振華成爲中炬高新實控人。此後,“寶能系”與火炬集團雙方經常起摩擦,還曾因調味品業務起內訌。
2021年8月,隨着“寶能系”債務危機蔓延波及中山潤田,其持有的中炬高新股份不斷被司法拍賣,導致被動減持。“寶能系”中山潤田股權逐步下降,而火炬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從2022年7月開始不斷增持,最終在2023年6月,合計持有中炬高新19.81%的股份,重新成爲第一大股東。後續“火炬系”股東通過董事會改選,審議罷免4名現任“寶能系”董事重新獲得中炬高新控股權,寶能系雖以“程序違法”爲由抗議,但未能改變結果。控股權之爭落下帷幕。
進入2024年,中山潤田的股權進一步下降,中炬高新2024年年報中提及,截至2024年末,中山潤田持股4654.58萬股,佔比5.94%。但2025年2月18日,中炬高新公告披露,中山潤田所持的900萬股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1.15%)被司法拍賣,本次權益變動後,中山潤田持股低於5%,不再屬於5%以上的股東。
福建華策品牌定位諮詢創始人詹軍豪指出,短期內,寶能系的減持源於其自身流動性危機,若債務問題持續發酵,可能導致中炬高新股權被進一步被動處置,引發市場擔憂。
“再造廚邦”或難實現
火炬系與寶能系的內鬥雖然結束,但系列事件以及此前中炬高新未聚焦調味品發展等舉措,導致中炬高新2022年首虧、2023年上半年淨虧14.43億元。
爲改變現狀,2024年,中炬高新管理層戰略調整聚焦調味品,其董事長餘健華提出未來三年將“再造一個新廚邦”。計劃到2026年實現子公司美味鮮營收突破100億元、利潤15億元的目標。中炬高新爲此制定了三年戰略目標和戰略規劃,將逐步剝離非主營業務,持續聚焦調味品主業發展,通過構建“精細營銷、持續創新、精益運營”三大能力,以內涵+外延雙輪驅動,助力企業在戰略規劃期實現業績提升。
“作爲戰略期的開局和蓄勢之年,2024年,公司迅速啓動了營銷變革、研發創新、運營優化、數字化建設、組織能力提升等戰略舉措,通過嚴格的戰略細化、監控、檢討、評價和考覈,整體管理模式和經營效益得到了優化和提升,有力推動了品牌重塑、產品優化、供應鏈效率提升、組織效能強化等。”中炬高新稱。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期內,中炬高新還開展三價(出廠價、終端進店價、零售價)梳理工作,規範三價標準;2024年公司對部分產品實施了價格調整政策,目的是爲了在局部區域恢復產品的競爭對位,推動各級留利迴歸合理,將額外資源聚焦關鍵客戶。
儘管動作頻頻,但按照目前業績來看,其“三年內再造一個新廚邦”目標似乎難以實現。中炬高新2022年-2024年年報數據顯示,其營收分別是53.41億元、51.39億元,55.19億元,同比增長4.41%、-3.78%、7.39%。調味品業務主體美味鮮實現營收49.55億元、49.32億元,50.75億元,同比增長-7.3%、-0.45%、2.89%,整體增幅並不穩定,且近幾年營收尚未出現增幅10%以上的年份。若要實現2026年百億目標,這也意味着中炬高新在未來兩年內需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而《2019年食品飲料酒年度投資與發展策略分析報告》中曾預測,預計未來調味品行業整體將呈現穩健增長的格局,有望保持10%左右的增長。另有業內人士稱,當下調味品整體增速不足10%,中炬高新未來的增長難以超越20%。
不僅如此,中炬高新所屬的調味品行業也進入市場競爭加劇階段。中炬高新坦言,當前調味品行業正處在存量競爭階段、調味品行業產品同質化嚴重,新興品牌和外資企業的進入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內卷競爭,壓縮行業利潤空間。
中國調味品協會經銷商分會副秘書長、上海至匯營銷諮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張戟表示,中炬高新想再造一個廚邦在短期內不現實,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的時間,其關鍵在於能否將醬油品類繼續做大,以及打造第二增長曲線。目前來看,廚邦已經開始發力減鹽醬油和減鹽雞精,這是一個好現象,如果能夠堅定執行,是有可能成爲“零添加”之後的另一個戰略突破口。
詹軍豪表示,長期再造一個“廚邦”是有可能的,但也會面臨諸多挑戰。當下,中炬高新需解決經營效率低下和成本控制不力的問題,提升盈利能力。再者,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如何創新產品、差異化競爭,以及適應消費者健康、高品質需求的變化,也是重大挑戰。
“零添加”新規推動企業尋新增長點
需要關注的是,健康化調味品市場快速發展,“零添加”產品成爲行業重要賽道。中炬高新在2024年積極佈局這一領域,半年報顯示,公司已構建起包括特級減鹽30%、零添加減鹽50%、高鮮減鹽等在內的產品矩陣,並推出零添加減鹽小規格蠔油產品,同時拓展複合調味料等新品類,培育第二增長曲線。
然而,這一發展態勢或將面臨調整。近期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市場監管總局發佈新修訂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GB7718-2025),明確規定預包裝食品不得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語對食品配料進行特別強調。
有業內人士指出,這一政策變化將對中炬高新等已佈局“零添加”產品的企業帶來直接影響。企業需要重新調整產品定位和營銷策略,在合規前提下尋找新的市場突破口。張戟指出,此前行業“零添加”風潮迫使衆多企業跟進佈局,新規的實施將促使行業迴歸品質競爭本質,調味品企業需要在未來兩年內探索減鹽等更實質性的健康化發展方向。
新京報記者 劉歡
編輯 唐崢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