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評論:美好環境打底,健康中國更有底氣
環境質量深刻影響着國民健康水平。這個夏天,一場基孔肯雅熱,令人們對蚊子更加深惡痛絕。廣東嘗試“以蚊治蚊”,海南計劃在多個鄉村放映防蚊滅蚊宣傳影片。這些舉措並非小題大做。俗話說,“蚊子生於水,蒼蠅生於髒。”髒亂的環境不僅爲病菌滋生提供溫牀,更通過蚊蟲等媒介增加疾病傳播的風險。正是這不起眼的蚊子,每年間接導致全球70多萬人死亡。
清新的空氣、潔淨的水源、安全的土壤、寧靜的社區……這些既是宜居環境的要素,也是健康的基石。日前,國家疾控局聯合多部門發佈《健康中國行動—健康環境促進行動實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六大重點行動、16項具體舉措,這標誌着在美麗中國建設中,我國以更優環境護航全民健康邁出了新步伐。
回想多年前,一到冬季,我國便頻繁出現大面積重污染天氣,空氣淨化器一度成爲搶手貨。除此之外,黑臭水體、垃圾圍城等都曾成爲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近年來,從全力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到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再到建立完善環境健康監測網絡,一系列舉措下,我國健康環境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2024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87.2%,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藍天增多了,空氣更加清新,公園、綠地就在身邊,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提升了人民羣衆的健康收益。
不過,營造宜居、綠色、安全的健康環境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工業、建築、交通運輸等領域能源低效浪費現象依然存在,個別鄉村無序傾倒垃圾,有毒有害物質的跨境流動問題也需警惕。仍以蚊子爲例,氣候變暖、降水增多等氣候變化,爲登革熱媒介伊蚊提供了更適宜的生存條件,而蚊子的跨境流動,加大了我國“外防輸入”的壓力。
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乾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基本要求。可以看到,《方案》的核心在於將“健康優先”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從做好個人碳足跡管理,到完善社區垃圾分類管理;從建設健康公共場所,到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從加強環境相關疾病防控能力,到增強環境健康核心科技創新能力……《方案》構建起一張“個人、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治理全景圖。
保障14億多人的健康,離不開社會治理的“大處方”。一方面要廣泛調動社會力量。對公衆而言,出行選擇公共交通、聚餐時與“光盤”相伴,這既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環保的實際行動。另一方面,環境治理涉及不同領域、多個環節,需進一步強化系統觀念,加強區域聯動、部門協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讓更多人在美麗家園中共享生活之美。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國之基。當企業、學校、社區等每一個“健康細胞”都茁壯成長,必將爲健康中國建設匯聚力量。(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樑瑜)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爲@)。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