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評論: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讓創新更有底氣
從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之重器”,到設計各類文化創意產品IP,再到購買正版的商品和服務,如今,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知識產權被頻繁提及。
“十四五”時期,我國知識產權事業不斷髮展,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我國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達52.4萬家,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數量達372.7萬件,佔國內有效發明專利總量的74.4%,較“十三五”末提升6.1個百分點;在5G通信、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量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領域,研發培育一大批高價值核心專利……這些亮眼的數字背後,是我國越來越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近年來,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法律制度建設,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領域立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完善產權制度,依法平等長久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建立高效的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各地也從多維度加強法律制度保障,暢通維權機制,擴大服務體系覆蓋面,爲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的今天,知識產權無疑是綜合競爭力的核心體現,也是創新能力的有力註腳。放眼世界,凡是知識進步、經濟繁榮的國家,無一不是知識產權制度完善的國家。擁有知識產權的數量和質量,已經成爲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創新能力和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創新的“星星之火”能否成“燎原之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知識產權保護是否有力。如果科研成果無法有效轉化爲現實生產力,就難以形成經濟價值,進而與市場對接,加速產業化落地。如果專利轉化運用風險較高,又缺乏容錯空間和分擔機制,企業創新的動力不足,就難以實現轉型升級。只有嚴格保護知識產權,創新才能更有底氣,人員才能更有幹勁兒,發展紅利才能得到持續釋放。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