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副行長蔡釗:計劃投入百億消費補貼和減費讓利

本報記者 張漫遊 北京報道

在穩經濟、促消費政策持續發力背景下,銀行業正掀起新一輪消費金融創新潮。

在3月26日中國銀行業績發佈會上,該行副行長蔡釗透露,2025年中國銀行計劃投放超萬億貸款、創造千億財產性收入、投入百億消費補貼和減費讓利、覆蓋上億境內外消費者,推出“萬千百億”惠民行動十重大禮包,助力居民消費升級。

業內分析指出,疊加居民收入增長與政策環境改善,消費市場有望迎來供需雙向提振,進一步釋放內需潛力。

傳統消費“穩盤” 新興賽道“拓新”

從中國銀行的舉措看,蔡釗介紹道,一方面,將積極助力傳統消費,另一方面會大力支持新興消費。

在傳統消費領域,住房消費方面,支持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持續加大房貸投放力度,按照國家政策提供最優房貸首付比例和利率,降低居民購房融資成本;支持開展“以舊換新”,服務客戶購房後裝修改造、智能家居等綜合消費需求。出行消費方面,打造涵蓋汽車分期、出行保險、高鐵掃碼出行的立體產品矩陣。養老消費方面,手機銀行升級“適老版”,個人養老金對接全齡需求。校園消費方面,構建從入學到就業的全流程服務體系,提供助學貸款、高校學生卡等服務。跨境消費方面,提供跨境消費返現、境外商戶立減等優惠,爲外籍人士打造在華消費“一站式”服務。

在新興消費領域,積極服務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消費場景,支持平臺經濟創新發展。文旅消費方面,聯合文旅機構開展福仔雲遊記活動,助力各地文旅經濟發展。國潮消費方面,推出老字號國潮館,助力品牌產業升級。在綠色消費方面,在手機銀行推出個人碳賬戶專區,支持客戶累積碳能量值並計劃上線碳能量兌換微信立減金活動。

同時,蔡釗介紹,近期中國銀行及時響應金管總局關於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的政策部署,在同業中快速發佈個人消費貸款產品調整政策,提高額度和自主支付限額,延長貸款期限,更好滿足居民大額、長期消費需求,有效助力提振消費。

日前,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等多家銀行,紛紛對消費貸產品進行“提額延時”。

具體來看,中國銀行“隨心智貸”的最高授信額度由30萬元提升至50萬元,最長貸款期限從3年延長至5年;“中銀E貸”的最高授信額度由20萬元提升至30萬元;工商銀行“融e借”的最長貸款期限由5年提升至7年,最高執行的標準額度爲30萬元;建設銀行“快貸”的最高貸款額度由20萬元提升至30萬元;招商銀行則將“閃電貸”最長貸款期限延長至7年。

升級消費金融VS直接發錢

中國銀行研究院發佈的《2025年二季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認爲,銀行業支持消費增長的業務空間巨大。2024年,中國住戶消費貸款規模達58.69萬億元,同比增長1.3%。未來,隨着宏觀政策實施效能提升,推動經濟向好,將夯實消費穩定增長的良好環境。同時,中國還將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通過大力推動中低收入羣體增收減負,提升廣大居民的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有望進一步提振消費。

不過,有消費者提出,優化消費貸不如直接發錢實惠。對此,中國銀行研究院中國金融團隊主管李佩珈指出,是否直接發錢首先需要考慮到財政的可持續性,其次要確定發給哪些羣體,如何選取對象,如何保證公平性。從過去經驗看,如果之前發錢金額少了,可能也無法真正激勵消費者。“而消費金融是從一個更加市場化的角度解決這些問題。更重要的是消費金融可以解決供給方面的問題。此前的‘3·15’晚會也曝光了一些高利貸平臺亂象,而鼓勵正規消費金融的發展,正可以滿足部分消費者的借款需求。”

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樑婧認爲,近期出臺的衆多促消費政策已經開始起效,尤其是該方案旨在通過增收減負措施解決居民收入不穩定問題,從而能全面改善消費環境。她對中國消費市場持樂觀態度,認爲其潛力巨大,但仍需解決供給方面的制約。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