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賣袋,悄悄佔領非洲

你絕對想不到,在國內不起眼的各種外賣袋,不管是新的還是二手,在非洲都是個稀罕物。

從國內外賣頂流曼玲粥鋪、霸王茶姬,再到超市老牌紅牛、露露、腦白金。

有非洲人的地方,就有它們的身影。

“一袋一戶”已不稀奇,更有甚者左手右手統統拎滿。

來自遙遠東方的漢字,和花花綠綠的穿搭融爲一體,成爲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中國外賣手提袋佔領非洲

而且讓人意外的是,非洲手提袋也有着等級之分。據說,最受歡迎的是那種大黃大紅的喜慶手提袋,價格也相對更高,一個可賣到人民幣一塊多錢。

這些手提袋怎麼從中國到了非洲?

而且,搖身一變成了時尚單品,迅速席捲街頭。

外賣手提袋雖小,但“有生意的地方就有江湖”。

根據Statista數據,2023年全球包裝袋市場規模爲1850億美元,食品和零售行業是主要需求驅動,分別佔35%和28%。預計到2028年,市場規模將達2400億,是真正的“千億生意”。

在購物平臺上簡單搜索“外賣手提袋”關鍵詞,打出0.1-0.3元價格標籤的商家層出不窮,而且多提示“符合國際標準”。

還有專做手提袋國際運輸的公司,運往非洲後單個就能抽取1元左右利潤,不出平臺就能銜接生產、運輸、落地三大環節,已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中國購物平臺內可實現手提袋國際運輸

外賣袋是送到非洲了,但沒人接手怎麼辦?

有些商家就瞄準了阿里巴巴國際站,這些國際站有半托管服務,負責點對點聯繫非洲商家,這樣有了貨源還不愁賣,落地就有訂單商接應,對方再將手提袋批發給非洲攤販,形成星羅棋佈的手提袋銷售網絡。

當地小賣部均在出售外賣手提袋

那麼,非洲人就沒有自己的手提袋嗎?

有,而且花樣頗多,非洲草編包、非洲花布布袋,都是中國人前去旅遊時會隨手帶回的紀念品。

但由於不少是手工製作,所以價格自然也水漲船高,上千塊的也不罕見,物價水平被評價爲“趕超歐洲”。

此外,非洲家樂福也推出過“網紅單品”大草原特色版購物袋,並按大小分爲犀牛(小號)、獅子(中號)、大象(大號),但對於地理位置偏遠、經濟條件一般的民衆來說,特地購買編織袋依然較爲奢侈。

肯尼亞家樂福超市內售賣的購物袋

“中國外賣袋風”,源自非洲人的一個痛點:

在非洲日常點外賣,一般只會附贈塑料打包盒,而酒店大部分不提供塑料袋。

所以,大家只能將目光投向街邊小攤出售的中國手提袋,這其實是一個雙方共贏的答案。

而這背後,則是非洲不少國家在推的禁塑令。

早在2017年,肯尼亞就頒佈了一份號稱是全球最嚴的禁塑令。

按照規定,該國境內被嚴禁使用、製造和進口所有用於商業和家庭用途的塑料袋,一旦違反,將被處以1-4年的監禁,或1.9萬-3.8萬美元的罰款。

要知道,上萬的罰款近乎是該國一個三口之家一年的收入。

肯尼亞並非個例,此前已有15個國家推出了禁塑令或限塑令,要和白色污染徹底劃清界限。

以盧旺達爲例,2004年,盧旺達禁止商店使用塑料袋,並通過減稅措施鼓勵廠家對塑料袋進行回收。

2008年,該國全面禁止了塑料袋的使用,其首都基加利此後被聯合國人居署評爲“非洲最清潔的城市”。

不光非洲人自己不能用塑料袋,遊客想去非洲也得先將塑料袋拋之身後。

畢竟坦桑尼亞政府明明白白寫着:“自2019年6月1日起,所有前往該國旅行的遊客將不得攜帶塑料袋入境。”

寧願勸退別人,也要堅持“斷舍離”。

坦桑尼亞駐華大使館面向遊客發佈通知

2023年聯合國環境署也曾發佈過報告,列舉了80多個採取不同程度禁塑或限塑措施的國家,其中28個位於非洲。

有人調侃,“在非洲,你有錢也買不到塑料袋”,非洲哪哪都比不上別人,但禁塑水平已經趕超發達國家。

非洲爲何偏偏跟塑料槓上了,而且下手如此快、準、狠?

因爲這些年,非洲面臨的塑料困局急劇惡化,可能是傳統發展路徑始料未及的。

非洲是全球人口增速最快的大洲,聯合國預計到2050年將新增13億人。

與此同時,城市化在沿海地區狂奔。

這本該帶來巨大消費市場,然而現實是:垃圾處理能力的建設,遠遠追不上人口、城市化和消費的爆炸式增長。

於是,大量無法被處理的一次性塑料袋最終流入了海洋。

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觸目驚心:每年全球有800億美元塑料包裝入海,按這趨勢,2050年,海里的塑料比魚還多。

這對非洲尤其要命,漁業養活着超過1200萬人,是許多國家主要的蛋白質來源。

微塑料通過食物鏈回饋人體,威脅健康與食品安全。

而塑料袋堵塞下水道曾經直接釀成過慘劇,2015年加納阿克拉洪災,至少150人死亡。

垃圾填埋場事故(2017年亞的斯亞貝巴滑坡致110人死亡)更是觸目驚心。

城市邊緣的塑料山和隨風亂飛的白色污染,直接拉低城市面貌,還助長蚊媒疾病。

此時,不少非洲政府下了狠手:重罰禁塑。

效果有嗎?有。

盧旺達首都基加利成了非洲最清潔城市。

連內羅畢惡名昭著的“飛行廁所”(塑料袋裝排泄物亂扔)也基本絕跡。

然而,扎心的問題來了:這種最嚴禁令,真的治本嗎?代價又是什麼?

肯尼亞禁令直接衝擊了本國176家塑料廠和數萬工作崗位,便宜的包裝袋沒了,成本暴漲。

在民衆中的爭議也很大,覺得用個塑料袋可能被視同“販毒”,會面臨當衆羞辱。

那非洲國家爲什麼還要選這條路?

也許是無奈的現實捷徑:能迅速讓街道變乾淨,強力扭轉消費習慣,提升環保意識。

而且在非洲,搞塑料回收實在難上加難,國際企業嫌市場小、不賺錢,不願投錢建設施,塑料回收本身成本就高,再生料市場還不穩定,質量也常不如新料。

非洲“塑料垃圾山”亂象

所以,非洲的重典禁塑,更像是在基礎設施嚴重欠賬、污染火燒眉毛時,被迫吞下的一劑猛藥。

它能快速止血,卻難除病根,還伴隨着劇烈的副作用。

而中國的外賣手提袋,多采用無紡布製成,能兼顧保溫、防漏、防灑、環保等多種功能,經過長途運輸後依然完好無損,質量相當過硬。

爲了保溫保鮮,外賣手提袋們紛紛應用多層立體隔熱結構與真空材質,並以“雙層鎖釦結構、防溢口槽”升級防漏性能,主打一個“體驗性拉滿”。

而外賣包裝的顏值和趣味性被視爲品牌資產的一部分,好看的外賣包裝是商家們“內卷”的新方向,不少商家都把心力投入到了“如何用圖案和色彩給消費者帶來視覺衝擊”這件事上,既要認同感,又要社交分享欲。

喜茶“能裝、能拎、能複用”的黑色保溫袋、太二的黑白漫畫風設計、霸王茶姬的新中式手提袋,都一度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

成爲助推外賣手提袋出海關鍵力量的是,它不僅性能佔優、設計各異,價格也在一路走低。

在中國“補貼大戰”的背景下,外賣包裝成爲商家成本控制的競爭壁壘。

作爲僅次於食材和平臺費的第三大可變成本,包裝成本率每降低1%,對純利潤的提升作用就非常顯著。

中國花式無紡布手提袋

質量上乘、設計有趣、可被長久保存的中國外賣袋,自然也就有了出海競爭的優勢。

特別是和非洲本地手提袋一對比,老百姓偏好物美價廉的中式外賣手提袋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誰都知道製造業升級有多難,尤其面對日美這些“老玩家”。

中國無紡布行業起步晚,但這絲毫不妨礙它在短短几年內,上演了一場從“買全球”到“賣全球”的華麗轉身。

去年,中國非織造布產量已衝上約856.1萬噸。對比2014年,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7%,十年間幾乎翻了一番,成爲撼動全球市場的重量級選手。

曾經依賴進口的無紡布袋,如今中國貨架堆滿出口訂單,這背後,是本土力量的三板斧硬生生劈開了新天地。

中國的無紡布,已經在2017年非洲多國“禁塑令”下發展出批量化的成熟產業。

其一,是“抱團碾壓”的產業集羣效應。

想想“全球非織造布看中國,中國非織造布看仙桃”這句話的含金量便可知。

仙桃,一個縣級市,硬是聚起了2700多家企業、195家規上企業、近10萬從業者,年產超100萬噸,成了一座無紡布城。

從原料、設備到製品加工、輔料配套、物流運輸,全鏈條“就地解決”。

仙桃無紡布產品參加國際展會

此外,浙江、山東、江蘇、福建、廣東,這五大沿海省份構築了中國無紡布生產的絕對核心,加上中部湖北在紡粘、全棉水刺領域的強勢崛起,成爲中國非織造布產業不可撼動的堅實版圖。

這種密不透風的產業集羣,帶來的不僅是成本優勢,更是閃電般的響應速度和無與倫比的協同創新力。

訂單來了,整個鏈條瞬間啓動,這就是“集羣模式”的威力,把“分散的星星之火”,燒成了燎原的火焰。

其二是可通吃的完整產業鏈。

中國早期受制於他國,原料、設備大大落後,想織什麼、怎麼織,都得靠進口國外的。

但今時不同往日,靜電紡絲設備被研發出來了,生物基PLA、PBS等可降解材料生產線有了,想造什麼自己就可以造。

不光是外賣袋,從口罩、溼巾到汽車電池包阻燃層、航空航天材料、高端醫美敷料,中國可以一口氣包攬,出口覆蓋150多個國家。

市場要什麼,我就能快速造什麼,還比你快,比你全。

不光是品類齊全,中國無紡布也在高精尖上越闖越遠,閃蒸法技術、熔噴木漿技術,這些曾經離我們遙遠的名詞,都成爲我們開闢衛生、食品包裝新藍海的掌中籌碼。

以閃蒸法工藝製成的醫療防護服

爲什麼中國能成功逆襲?

核心在於中國龐大且需求刁鑽的市場。

14億人的消費升級、產業升級,對無紡布的性能、功能、環保要求日新月異。

本土廠家被需求倒逼着進化,不快,就死;不新,就亡!

爲了活下去,爲了吃下這塊大蛋糕,他們必須瘋狂投入研發、死磕技術、優化鏈條,最終淬鍊出能正面硬剛日美巨頭的實力。

當然,不可否認這其中有一些偶然因素。

2020年疫情下的口罩海量需求,意外成爲無紡布技術躍升的強力助推;2024年全球經濟復甦,主要經濟體對非織造布需求回暖並普遍增長;國內推動經濟“質升量長”的一系列政策,精準發力,極大促進了非織造布在科技創新、固定資產投資和應用推廣上的爆發。

但無論如何,無紡布早已不是“布”那麼簡單。

小到遠渡非洲的小小外賣袋,大到在軍事、航空、交通、醫療這些關乎國計民生的戰略領域,無紡布扮演着越來越關鍵的角色……

中國靠的從來不是運氣,而是紮紮實實的產業生態優勢與硬核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