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賣袋風靡非洲:不起眼的小商品,藏着大商機

走在肯尼亞內羅畢街頭。

當地人拎的不是傳統草編包。是印着中文字的外賣袋。

尼日利亞市集裡。賣菜大媽用 “曼玲粥鋪” 的袋子裝零錢。

坦桑尼亞鄉村。孩子提着中國奶茶袋去打水。

這些在國內隨手丟的包裝。到非洲成了 “緊俏貨”。

還有小販專門收。當 “高端包裝” 賣。

非洲市集上。中國外賣袋按顏色分等級。

大紅大黃的。賣 1 塊多一個。

普通款。5 毛到 8 毛。當地居民都買得起。

國內商家 0.1 到 0.3 元批量賣。

經廣州、義烏外貿商按斤批發。運到非洲。

單個運輸利潤就有 1 元。

2023 年。全球包裝袋市場近 1900 億美元。

非洲佔比雖低。但增速比別處快。

中國外賣袋能站住腳。有倆原因。

一是非洲本土塑料業不行。袋子質量差。還貴。

二是中國外賣袋產能多。剛好填了空白。

更關鍵的是非洲多國的 “禁塑令”。

肯尼亞對薄塑料袋。最高罰 3.8 萬美元。

盧旺達、坦桑尼亞這些。28 個非洲國家都有限塑政策。

禁了塑料袋。替代品不好找。

中國無紡布外賣袋成了 “及時雨”。

成本低。強度高。3 到 6 個月就能降解。

國內的 “雙層鎖釦”“防水油墨” 這些。到非洲成了 “黑科技”。

湖北仙桃的無紡布工廠。

禁塑令後訂單翻三倍。

連舊模具生產的袋子。都賣得好。

2023 年。中國近 1/6 無紡布出口非洲。

外賣袋佔了三成。

非洲本土造個袋子成本 2 元。

中國貨加運費關稅。才 0.8 元。

不止外賣袋。

清涼油在非洲是 “液體黃金”。

國內賣七八毛。非洲能賣 1 美元。

還能當 “硬通貨”。化解麻煩。

傳音手機。佔非洲 47% 的市場。

四卡四待、大電池這些設計。剛好合當地人的需求。

新出的電動摩托。每月能幫騎手省 250 元油費。

中國的二手衣、“老乾媽”。甚至黃金。在非洲也受歡迎。

說到底。中國企業摸透了非洲人的需求。

要便宜。也要實用。

還會做本地化改造。

比歐美品牌更讓人待見。

中國製造和非洲的供需對接。藏着最實在的商機。

真正的生意。往往在不起眼的日常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