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扭轉外商投資持續下降趨勢?
導 語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體現決策層對外資領域的關注。近年來,中國外商直接投資(FDI)呈現持續下滑態勢。2023年,筆者在FT專欄文章中指出,外商對華投資的真實情況不容樂觀,值得有關部門關注。2024年FDI創多年新低,2025年上半年亦處於低位,這源於境外融資成本上升等短期因素,更源於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下的挑戰。
儘管大國博弈加劇穩外資難度,但中國擁有產業體系完備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若政策多措並舉,包括堅定維護多邊主義、擴大制度性開放,並積極擴內需促消費,如推進消費品以舊換新和社保改革,中國可有效應對產業鏈轉移風險,推動外資企業投資中國、深耕中國。近期筆者發表文章《中國如何扭轉外商投資持續下降趨勢?》,詳情請閱讀全文!
文 | 沈建光
首發於《FT中文網》2025年8月13日,轉載請註明出處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體現決策層對外資領域的關注。此前,李強總理在第十六屆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也表示,當前國際經貿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其中跨境投資波動下行,產供鏈碎片化風險上升。
近年來,中國外商直接投資(FDI)延續下滑態勢,背後除了一些短期因素的擾動外,更多體現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所帶來的挑戰。儘管大國博弈格局下穩外資任務艱鉅,但如果政策層面能夠多措並舉積極應對,結合中國產業體系完備和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吸引外商投資仍有較大空間。
中國外商直接投資持續下降
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有兩個統計口徑,即外管局國際收支口徑和商務部口徑。2022年,商務部和國際收支口徑的FDI數據一升一降、顯著分化,引發了對外商投資趨勢判斷的分歧。當時筆者在FT專欄文章中指出,外商對華投資的真實情況不容樂觀,值得有關部門關注。
2023年以來,儘管兩個口徑的FDI在金額上仍有差距,但趨勢上均大幅下降,2024年也都創多年新低,指向我國外商直接投資面臨較大壓力,驗證了之前筆者的判斷。
從國際收支口徑看,2024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爲186億美元,較上年減少328億美元,創1993年以來新低。其中,股權性質直接投資淨流入728億美元,爲2005年來新低;關聯企業債務淨流出543億美元,是1982年有統計以來最大規模的淨流出,主要反映境外融資成本上升等短期因素影響。
根據二季度國際收支平衡表初步數,2025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資爲232億美元,是2003年來同期第二低水平。其中,股權性質直接投資(308億美元)、關聯企業債務(-76億美元)均處於多年同期低位。
從商務部口徑看,2024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8263億元,同比下降27.1%;折1162億美元,同比下降28.8%,創2013年以來新低。分行業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房地產業、製造業等降幅均超過30%。
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1-6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232.3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5.2%。5-6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當月同比降幅均超過20%。
近兩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明顯弱於全球走勢。根據OECD數據(與國際收支口徑一致),2021-2024年,來華外商直接投資增速連續四年顯著低於全球增速。2024年,全球FDI持平上年,但中國FDI下降64%;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與商務部口徑一致),2024年,全球FDI流量同比下降11.0%,而同期中國FDI流量同比降幅達到28.8%。
全球產業鏈變革重塑外商投資格局
儘管我國外商直接投資下降受到了一些短期或週期性因素的擾動,但背後更加值得關注的還是大國博弈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帶來的挑戰。
西方國家推動產業鏈“去中國化”,打擊跨國企業長期投資意願。近年來,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國家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去中國化”,主要方式包括出臺多項法案加大對華貿易打壓和技術封鎖、推出“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產業區域化政策等。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中國在美國貨物進口中的份額大幅降至9.5%,低於歐盟、墨西哥、東盟以及加拿大。
美國也在藉助關稅談判推動其他國家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據路透社報道,此前德國總理默茨在訪美期間接受採訪時表示,歐洲正在尋求更多地擺脫對中國的依賴;美國在與越南的關稅談判中,要求越南在本國組裝、用於出口美國的設備中減少使用中國科技,進而減少美國對中國零部件的依賴。
國際收支口徑FDI中,股權投資包括資本金和收益再投資,其中資本金通常體現長期投資意願。2024年,來華股權性質直接投資中,資本金流入909億美元,較上年下降近300億美元,很可能是連續第三年回落(缺少歷史連續數據)。這意味着,在產業鏈“去中國化”背景下,跨國企業在華長期投資意願受到較大影響。
全球FDI綠地投資變化也體現了全球產業鏈重構對外商投資格局的重塑。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如果把2018年看作全球產業鏈重構的起點,之前五年(2013-2017年),中國年均綠地投資爲703億美元,越南、印度、墨西哥合計年均綠地投資爲917億美元;之後五年(2019-2024年,剔除2020年),中國年均綠地投資降至386億美元,而越南、印度、墨西哥合計年均綠地投資升至1226億美元。
2024年,印度的FDI綠地投資增長28.0%至1095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墨西哥的綠地投資增長32.9%至443億美元,是歷史第二高水平;東南亞十一國的綠地投資有所回落(1138億美元),但保持在歷史較高水平。相比之下,中國的綠地投資僅爲402億美元,處於歷史偏低水平。
正如筆者此前在FT專欄文章《近憂和遠慮:越南崛起與中國產業外遷》中所言,儘管國內產業鏈外遷的背後一定程度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然結果,但中長期來看,大國博弈下的產業鏈轉移已成爲大趨勢,西方國家產業鏈“去中國化”戰略非常明確。中國應高度重視防範由此帶來的外商直接投資持續收縮和中高端產業鏈外遷風險,及其對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
如何扭轉外商投資下滑態勢?
面對外資持續下行局面,政策層面已經積極部署。2025年2月,《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發佈,從有序擴大自主開放、提高投資促進水平、增強開放平臺效能、加大服務保障力度四方面提出20項任務,明確要求2025年內各項舉措落地見效。爲落實好上述行動方案,加快服務領域開放試點、鼓勵外資企業境內再投資、修訂並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等措施正在逐步落地。
在筆者看來,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支持外資企業投資中國、深耕中國還需做好以下三方面:
首先,堅定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積極推動中美貿易談判、儘量延緩中美脫鉤進程,維護好與歐盟等發達經濟體的經貿關係;強化“一帶一路”多邊合作機制,強化與發展中國家的聯繫,保持中國在國際市場的地位。
其次,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性開放;落實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進一步擴大服務領域的開放;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加強法治化建設,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以及維權的司法環境。
再次,積極擴內需、促消費,讓外資企業充分感受中國市場規模持續增長的紅利。比如,在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基礎上,更大力度支持服務消費;減少消費領域的限制性措施,放鬆對於高消費行爲的管制;統籌推進社保體系改革,提高國有資本劃撥社保基金比例,改善農村居民社會保障水平。
(作者系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往期報告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