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美關稅提高至125%並下最後通牒:這是最後一次回覆特朗普!

中國對美關稅提高至125%並下最後通牒:這是最後一次回覆特朗普!

4月11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公告,宣佈自4月12日起將對美商品加徵關稅稅率由84%提高至125%。這一決定是對美國政府4月9日單方面宣佈對華商品徵收125%關稅的直接回應,標誌着中美關稅戰進入新的白熱化階段。

當天下午,商務部發言人何詠前在新聞發佈會上明確表示:“這是中方基於國際法和國內法採取的必要反制措施。如果美方繼續升級關稅,中方將不再對此作出迴應。”這種罕見的強硬措辭,被外界解讀爲對特朗普政府的“最後通牒”。

在華盛頓,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氣氛異常緊張。特朗普在簽署對華加稅文件時,突然要求幕僚評估“緩和關稅壓力的可行性”。這一戲劇性轉折,與48小時前他宣稱“中國必須爲不公平貿易付出代價”的強硬姿態形成鮮明對比。會議紀要顯示,財政部長貝森特警告稱,若關稅持續加碼,美國消費者年均生活成本將增加2600美元,這可能動搖特朗普2026年連任的基本盤。國際社會對美國的單邊主義行爲發出強烈譴責。4月10日,歐盟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宣佈,歐盟將於4月15日啓動對美25%關稅反制措施。智利總統博裡奇批評道,美國的做法是“擁抱強權即公理的理念”,而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警告稱,關稅戰可能導致全球經濟衰退。

中國的反制措施迅速產生連鎖反應。4月10日,中國與東盟簽署《數字經濟合作備忘錄》,計劃在2025年內建成跨境數據流動試驗區。這一舉措被《南華早報》稱爲“破解美國關稅封鎖的關鍵一招”。與此同時,中國商務部宣佈對鏑、鋱等關鍵稀土元素實施出口管制,直接衝擊美國風電設備和新能源汽車產業。資本市場的反應印證了政策轉向的必然性。4月10日,納斯達克指數下跌3.2%,蘋果、特斯拉等依賴中國供應鏈的企業股價暴跌。而美國國債市場則出現拋售潮,30年期美債收益率突破5%,顯示投資者對關稅戰長期化的擔憂。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中國A股市場的稀土概念股逆勢上漲,反映出資本對“一帶一路”經濟走廊的信心。美國國內的反對聲浪日益高漲。4月10日,美國商會發布報告指出,若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美國風電設備產能將下降42%。洛杉磯一位汽車經銷商告訴記者:“現在每賣出一輛車,利潤比去年減少4200美元。”這種切膚之痛,正在動搖特朗普的政治基本盤。前財政部長耶倫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批評:“關稅戰正在摧毀美國製造業就業崗位。”面對複雜局勢,中國展現出戰略定力。4月10日,中國駐美大使謝鋒在布魯金斯學會發表演講,提出“三不原則”:不衝突、不對抗、不脫鉤。這一表態與特朗普的反覆形成鮮明對比,被國際輿論視爲“理性的聲音”。同日,中國商務部啓動對美農產品反制措施,暫停採購美國大豆和玉米,直接影響中西部農業州的選票。在科技領域,中國的反制同樣犀利。4月10日,中國AI企業深度求索(DeepSeek)宣佈完成對美國光子公司的技術收購,後者曾參與美國國防部的“量子霸權”項目。這一交易標誌着中國在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令美國國會連夜召開聽證會。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多諾霍在聽證會上承認:“我們正在爲過去的短視付出代價。”特朗普的政策轉向引發美國內部分歧。4月10日,共和黨議員麥康奈爾警告:“對中國讓步將損害特朗普的政治資本。”但民主黨議員舒默則呼籲:“必須結束這場自殺式的關稅戰。”這種分歧在社交媒體上同樣激烈,,閱讀量超過2.3億次。

4月11日凌晨,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美國永遠不會向不公平貿易低頭,但我們願意傾聽中國的合理訴求。”這句話被解讀爲對中國立場的間接回應。此時,北京與華盛頓的時差正在縮小,而中美經貿關係的未來,仍在關稅戰的硝煙中若隱若現。這場持續七年的博弈,最終將考驗兩國的戰略智慧與全球責任擔當。